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铅笔与钻石[5]

(2008-05-08 00:06:20)
标签:

生活百态

情感

分类: 生活絮语

铅笔与钻石[5] 铅笔与钻石
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小冬到大三才开始交女朋友,是本系的一个女孩子。说起来也有意思,两个人的交往竟然是因为方言。
    尽管小冬十二岁就回到了南方老家,但是谁都知道,语言这东西总是打着一个人的生命烙印,而且是根深蒂固的,要不怎么说“乡音无改鬓毛衰”呢。他爸爸很快就说起了当地的方言,那是他的母语,可是小冬却一直没改过来。有外人到家里来,往往被这一家子的语言弄得发笑——爸爸说吴地方言,儿子一口东北话,妈妈用的是手语。人家说了:都说在一起生活要有共同语言,你们家没有一点共同语言,怎么凑到一块的呢!小冬爸爸说:那没得关系嘛,听得懂就好了唦!小冬说:那有啥呀,俺爸又不是没在东北那旮呆过。小冬妈妈笑得前仰后合的,把手平伸,竖起两个大拇指,然后双手交叉捂到胸口,这是她自创的手语,小冬翻译说:俺妈说,一家人只要感情好就行。
    大三的时候,经贸系要搞双语过关,一个是普通话,一个是英语。英语还好,不过是有人地道一些,有人生硬一点;普通话可就麻烦大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讲的普通话总是脱不了家乡的味道,有的泥土气息还相当重。东北话大概和普通话的发音是近亲吧,稍微纠正一下平翘舌、去去方言词汇,就和普通话接近了。于是系里选了几个来自北京和东北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然后让他们再去辅导本班同学。小冬就是在培训班认识肖琴的。
    第一次培训前,指导老师让每个学员上台介绍一下自己,主要想考查一下各人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胆量。小冬没想到第一个就是自己。当时还没有讲普通话的习惯,平时在一起只要能听懂,爱咋说咋说,现在一下正规起来了,小冬被弄得手足无措满脸通红,憋了半天才开口。一开口不要紧,连平时的标准都达不到,最原始的语言习惯全出来了:老师啊,你说那普通话是啥玩意儿啊,俺都不道咋说了……嗯——我吧,那啥,小时候搁东北长大的,没银教过啥普通话。你说好好地谁学那玩意儿干哈呀,磕碜巴叽的,是不是啊?你看现在老师把俺架这儿了,弄得跟老母猪钻杖子似的,过不去退不回的——老师,行了不地?俺以后跟你好好学中不中?……
    他一本三正经地在那儿叨叨,台下那个笑啊,说这不是本山大哥来了嘛!一个女生笑岔了声地喊:哎呀妈呀,老乡啊!这个女生就是肖琴。
    下课以后,肖琴追着小冬喊:哎哎,老乡,你哪旮的啊?小冬笑着说:东北的呗!你呢?亚布力!小冬激灵了一下,那是燕儿后来生活过的地方啊。一来二去的,俩人儿就熟悉了。讲到东北的雪、爬犁、苞米馇子、大饼子,没一样不熟悉的。特别是小冬,童年的往事在闲聊中一点一点地温热起来。他说:我就爱跟你聊天儿,啥玩意儿一说就明白了,一点不费劲儿。肖琴说:俺也是,跟他们说小时候的事儿,他们咋也整不明白,害我一个人干笑。
    聊得久了,两个人心理上就产生了引力,几天不到一起聊聊天儿就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于是都有了约会的需要。
    小冬向肖琴打听过燕儿,可是亚布力那么大,一个中学生能认识几个人呢?况且避难中的那燕儿用的是不是原来的名字都难说。肖琴说:你别着急,我让家里人帮你打听打听,没准儿就能找到线索,姓那的人不是很多。
    寒假回来,肖琴没能带回小冬期待的消息,却带回一包东北土特产,松子、核桃、瓜子、野葡萄干,还有苞米做的大煎饼。两个人一边吃一边说着东北的变化,但小冬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好几年过去了,那伯伯一家到底上哪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消息都没有?按说那燕儿也该考大学了,她究竟怎么样?年轻人的心里是放不住多少忧伤的,想想也就过去了。
    小冬家离学校不很远,三四个小时的车程。五一节的时候,他想回家看看,就问肖琴怎么安排,要不你到我家去玩玩吧?肖琴说好啊,我正想看看南方的山水和竹器呢。
    小冬向爸爸妈妈介绍说:这是我们东北老乡,亚布力的,和我一个系,叫肖琴。肖琴故意用地道的东北话和小冬爸妈聊起来。小冬爸爸听着肖琴讲东北的那些人、那些事儿,神情渐渐地淡远了,他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的年月,想起那大哥曾经给自己的关心和帮助,想起他们一家的不幸,牵挂着至今杳无音信的大人和孩子。小冬妈妈也静静地听着,她的眼睛里分明闪烁着焦虑和疑问:小冬,你不等燕儿了吗?那是我用奶水喂大的丫头啊!一种揪心的无奈,让她没有办法对肖琴表现出长辈应有的热情。
                                                    (待续)    2008.5.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铅笔与钻石[4]
后一篇:铅笔与钻石[6]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