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日本的青冈卓行说他欣赏维纳斯雕像,正因为她缺失了双臂,如果有人把她的双臂补起来,或者“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我知道,他在谈论一种艺术中的残缺之美,而且说得理直气壮;但我不知道,如果维纳斯不是一座雕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残缺了双臂的姑娘,他是不是依然能如此平静地说“我欣赏这种残缺的美”?
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欣赏所谓残缺之美,不残缺的人、物、事,差不多都没有人欣赏。这不是危言耸听,就拿近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来说吧,有几个不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残缺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牺牲的,残疾的,衰老的,贫困的,生了疾病的,丢了工作的……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人生真的没有完美,还是完美的人生让人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完美?就像完好的手要割出口子才觉得疼痛,就像美人要长出一颗本身并无美感的黑痣或者有些口吃才显出娇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完美就活该隐姓埋名,而残缺不全则必然盛行于世了。得出这个结论,让我很惊讶,也很悲观。
据说有位网球运动员,不幸受伤,只好坐在轮椅上,情绪一直很消沉。朋友们为了让她开心,就把她推到运动场上和她打球。可是打了一会儿,她就把拍子摔了,因为朋友们总是把球往她最好接的地方打,这让她意识到自己在朋友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残疾人,她为此感到十分沮丧。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也来打球,看到自己曾经崇拜的运动员坐在那里呆呆地出神,就来邀请她和自己一起打。小伙子没有像朋友们那样给她提供任何方便,逼得她不得不摇着轮椅到处去追球。尽管一场球打下来,她一个球也没接住,还是很开心,并约小伙子明天再来打球。当父母看到她摇着轮椅兴高采烈地回家来,简直不敢相信是刚才垂头丧气的女儿。她对父母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认为我是个运动员,而不是个残疾人!
我不想用身残志不残这一类的语言来评价这位运动员——身残的人,心就必然是残的,没有一个盲人不想用自己的双眼去看看色彩斑斓的世界,没有一个聋哑人不想用语言和别人畅快地交流,没有一个双腿不能行走的人不希望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脚印……没有一个年老体衰的人不羡慕矫健的身姿,没有一个长相丑陋的人不向往自己也能貌若天仙……没有一个三餐无着的人不渴望拥有财富,没有一个形单影只的人不盼望幸福的爱情——这些梦想和期待就是心残的明证。
然而,残与残是不同的。残月是一种凄美,残花是一种落寞;残冬是一种希望,残春是一种失落……因为残是有差异的,所以对待残的态度也就千差万别,抱残守缺是无力创造的表现,残羹冷炙是接受屈辱的标志;苟延残喘是对生的留恋还是对死的畏惧?除残去秽是刚直还是残忍?我们自己是残缺的,却又厌恶着残缺;我们厌恶着残缺,却又固守着残缺。这就是人生吧?这就是人生苦恼的根源吧?“补过的盆发出陶片、铆钉、伤痕组成的不再浑圆的混响,一如生活本身的质地”,记不清是在哪篇文章里看到这样的句子了,心中汩汩漏水的破洞却被这通俗如泥的语句给堵住了。
生活本身就是制造残缺的过程,为什么还要撞破脑袋、挖空心思去寻求什么完美呢?既然知道完美无法立足于世,为什么还要对着残缺嚎啕低泣呢?我渴望完美,但这心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确认了人生的本质,我终于可以大胆地抬起头面对自己,也不再胆战心惊地去面对一个个残缺的灵魂,更不再对任何人、事、物求全责备。
2008.4.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