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诗与酒差不多是不分家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为人生苦短而喝;“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是为逃离官场而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为偷得人生欢乐而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为别离而喝;“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为出征而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为壮志难酬而喝;“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为暂得安宁生活而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为爱情而喝;“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是为闲愁而喝……说不准在什么情况下,人们就要把酒杯端起来,而且要喝醉。
读书时很奇怪为什么古人如此迷恋这种又苦又辣的液体,酒真的那么好喝,那么不可或缺吗?待读了唐朝王绩绝句《醉后》才有一点明白,诗歌说:“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原来古人喝酒并非贪图口舌之乐,不管是悲叹是愁思是孤独是郁闷是逃避是偷闲,酒浆滑过的舌根下都压着苦涩二字,不过是有人直言其苦,有人强歌其甜罢了。有人说“壶里乾坤大,酒中日月长”,如果真去研究一番酒文化,一定可以写成一部让人泪流满面的大书。不过,还是放下它吧,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壶喝不完的酒。
是哪一部电影里说来着:酒,正是因为它不好喝,所以才让人觉得好喝。我喜欢这句台词,它不仅说出了酒的味道,也说出了人生的滋味。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生就是一个受苦的过程,这并不悲观,因为有的宗教说这样可以还清前世的孽债,有的宗教说这样可以为来生积下功德。喝酒不是这样吗?有人喝酒是为了遗忘那些不想记得的过去,让内心获得暂时的安宁;有人喝酒是为了投资可能得到的回报,情感的或者物质的。这样说是不是很杀风景?这不是我的本意,其实对于酒我能知道多少呢,就像对于生活我也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不过是一天一天地过到这里罢了。
我醉过的,而且经常醉。家人劝说:那酒到底有什么好喝的呢,大家喝喝开心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喝醉呢?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为什么呢?一次次酒后反思喝醉的过程,依然模糊得如在酒中。唉,如果我能清楚地说出原因,大约也就不会喝醉了。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也许这也是一个悖论吧,没喝醉过的人不知道何以要喝醉,喝醉过的人不知道是如何喝醉的。大家就这么迷迷瞪瞪地被醉酒这件事情困扰着,没醉过的总是面对醉鬼摇头,醉过的依然头脑还昏昏沉沉又奔向酒壶。——谁不想清清醒醒地把日子过得明明白白?谁又能明明白白地把日子过得清清醒醒呢?总是在醉得肠胃翻滚头痛欲裂的时候心里暗暗发誓,下次决不喝醉;总要到生活被搞成一团糟的时候才感慨,来生一定好好安排。有谁见过来生吗?没有,那就只好像喝醉的人那样永远醉着,“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嘛。
你还别说,醉得多了,也能渐渐明白一些道理,至少能意识到真正让自己醉倒的是哪一杯酒,只是不能逃避而已,因为那举起的酒杯里装的已经不仅仅是酒了,只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灌倒,再想方设法让自己清醒。别不信,人就是这样活着的。
醉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摇摇晃晃地踩着路灯从马路上横穿而过,有人说一句,立即不依不饶,一边揪住人家的衣襟,一边还忘不了来一句跑了调的歌儿: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酒壮怂(尸从)人胆啊!
2008.2.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