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捧杀

(2007-10-25 00:12:50)
标签:

我记录

职场故事

教育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捧杀 捧杀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人有各种各样的死法,真正能到九泉之下依然含笑的,莫过于被活活吹嘘奉承而死,这种死法和这种致人于死地的手法统称“捧杀”。
    几年前,初到一所学校,遇到一群特殊的学生,当然这样的学生背后必然有着特殊的家长。其中有一个学生厉害得不得了,初一时就敢纠集几个同学公然向高二的学生挑战。校方与其家长几经交涉,发现了家庭教育的问题——纵容。家长的观点是,孩子不可能不发生冲突,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吃亏就行,如果孩子吃了亏,我就和学校没完。于是这孩子仗着父母撑腰、自己个头高大,欺负同学、顶撞老师,在学校里横行霸道,学校屡次教育无效。纵容就是对孩子的捧杀。
    终于有一次这个孩子落了单,被一个力气更大的学生收拾了一顿。我们预测他的家长很快就会到学校来,而且必将胡搅蛮缠,提出许多无理要求,事先研究了一套应对方案:捧杀。果然不出所料,晚餐刚过,家长开着车子来了,父母、舅舅、叔叔,还有一个穿身破警服的什么人,一共是五个。来了以后不和校方联系,直奔生活区,大吵大闹地要找那个学生算帐。我们从生活区迎出来,我们明里暗里也安排了七八个人,以防出现意外。把他们请进生活区办公室以后,不等他们开口,德育处主任就开始“汇报”事情的经过,同时介绍了他家孩子的近期表现。然后几个人轮番将话题拉开,大讲特讲这位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对孩子的重视,以素质高、事业有成、社会口碑好等一系列高帽子将其罩住,直说得他自己也沾沾自喜,大力渲染自己曾为某福利院捐款多少多少。然后我们将话题一转,说孩子都是在碰撞中认识自我、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如果我们成人过多干预,必然会破坏孩子这种自我教育的机会,您这样的高层人士一定不会做那种有违孩子发展规律的事。当他已经无法耍横,我们才把两个孩子分别叫来,各自讲了自己的理由,也分析了自己的错误。他家的孩子发现父母平静地坐在那里,估计这次不会给他争回面子,也只好检讨了平时的表现。
    这个过程历时近4个小时,最后家长不得不在我们的簇拥下离开学校。我想如果我们和他讲什么校规校纪,讲他家孩子的种种不是,事情的发展和后果很难预料。小结这次事件的处理,我们发现应对那些不讲理而又自视甚高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捧杀。
    这件事过去以后,我又有些害怕: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也曾被别人捧杀过?按照心理学上的理论,任何人都是喜欢听肯定的话而不喜欢听否定的话——这就是人的死穴吧。据说古代有位先生在弟子面前批评别人,说那个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子,弟子在边上听了,说是啊,这样的人很浅薄,哪像我们先生,虚怀若谷,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先生听了开心地笑了。
    捧杀用于个人,不过是助长了一个人的虚荣,使人逐渐变得狭隘、固执;如果用于集体,就更可怕了。
    在一个群体中,不恰当地批评了一个人,最多给这个人造成伤害,连带降低一点批评者的威望而已。可是如果不恰当地表扬了一个人,那就会形成一种风气,其危害将是大面积的。比如有个学生抄袭作文,由于老师的失察或纵容而对他进行了表扬,其他学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再如,某领导由于和某下属的关系不好,不管下属做得好还是不好,都要加以批评,受伤的只是这位下属,别人会说这位领导心胸狭窄,对集体没有太大的危害;可是如果因为领导和某下属的关系亲密,不论下属做了什么都加以表扬甚至奖励,那么大家就会投其所好,而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到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上,假如领导进一步用表扬加以强化,这种讨好的风气就形成了,工作中只做领导看得见的事,默默无闻的地方只好让它去长草。
    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由于不适当地强调成功教育,出现了滥用表扬现象,明明学生答错了问题,还要说“思路是好的,可惜结果不对”,思路如果没有问题,结果怎么会错呢?还有更简单的表扬方式,只要学生说话了,就要给一句“你真棒”,难道开口说话就要表扬吗?那么是不是对哑巴也要表扬一句“你真安静”呢?滥用表扬,最终会导致学生是非不分,从小养成没有好话不干活的不良习惯,或者做事只是为了表扬的浮躁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是对孩子的捧杀。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只有在孩子取得了成功以后,我们才应该适时鼓励,以增加其继续向前的动力。如果孩子失败了,我们就要教育他接受事实,帮助他分析原因,寻找获取成功的路径,这才是科学的教育。这一点,我们自己是有体会的。比如说上公开课吧,我们取得了成功,领导在大会上表扬,我们当之无愧;如果我们失败了,领导还是找很多理由来表扬,当时心里可能舒服一些,可冷静下来,总会觉得那是一种欺骗,甚至是挖苦。
    使用表扬是这样,接受表扬更应该注意。某老师喜欢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开小灶,其实这是应该受到批评的,因为你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结果领导在大会上表扬了,说他有敬业精神,关爱后进生,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于是大家就真的学起来了,你提前两分钟进教室,他就提前五分钟,我就提前八分钟,最后搞得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据说有的老师因为得了表扬就更拼了老命,最后身体垮了,只好早早退出讲坛。这就是捧杀。为什么我们不能以教育规律为标准来衡量是非呢?
    某些人不论是使用批评还是使用表扬,都喜欢来点夸张,总是不以事实为依据,这种人很可怕,因为他手里拿着两把刀,一把是打杀,一把是捧杀,打杀那把是淬了毒的,捧杀那把是涂了蜜的。打杀了你别人看得见,你还有地方叫屈喊冤;捧杀了你是你自找的,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为自己一洒同情之泪。
    要善意地运用捧杀,又要谨慎地防止被捧杀,是不是很累?那么,让我们说点真话、说点实话吧,至少可以不乱说话。(此文被《湖北教育时政新闻》选用
                                       2007.10.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醉酒的故事
后一篇:月夜呓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