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鸟在天堂[4]

(2007-09-28 00:24:59)
标签:

我记录

职场故事

校园生活

分类: 生活絮语
小鸟在天堂[4] 小鸟在天堂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学期快要过半的时候,局里组织了一次大型的会课活动,每个区选派五名选手,每个县选派十名选手。日程安排倒是很简单,按小学、初中、高中先分成三个组,再根据学科确定上课年级和时间,打成一张详细的表,下发到下属教研室,再落实到人就可以了。为了让上课的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我们改变了以往一课定输赢的办法,规定每位选手可以上两次同样的内容,就是第一次课上下来,如果自己觉得不满意,可以申请再上一次。老师们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人性化,上第一次课都比较放松,结果很少有人要求上第二次。这给我一个启发,当人做事不求十全十美的时候,反而能调动自己的潜能。我把这种思路运用到对自己孩子的管理上,还真的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我让孩子读课文,以往孩子都要先读好几遍,到读给我听的时候还是会打结或者漏字;现在可以有一次补救的机会,反而读得流畅了。有人说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开始我还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没想到竟在这里获得了印证。这次活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最难的环节出在评课上。因为新课程提倡多元化、个性化,同一篇课文不同的选手上出来的课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也可以说是五彩缤纷。评课之前我们把全市各学科带头人召集起来开了一个碰头会,统一了一下评课思路。就是这样,现场点评时还是出现了许多故事。有的老师善于调动课堂气氛,为了展示特长,在课堂上把赵本山的小品搬了一块进来,开场就说我这里有几道题,哪位同学能把它们卖出去?然后抓了三个孩子上来模仿《卖拐》的情节卖题。还有的老师立意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把网络上“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引入了课堂。欧阳修:鸡之意不在过马路,而在山水之间也。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任贤齐:对面的小鸡看过来,看过来……这些课在评课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说课堂与生活相等,应该肯定;有的人说教学还是要紧扣教材,不能靠忽悠;还有人说这课改课呀,就是老师知道的假装不知道,学生一个人能回答的让一伙人回答……争论是好事儿,许多问题就是在争论中一点一点找出原因,又一步一步找到解决办法的。
    这次活动中,小宁老师也被学校推送上来了。上完课,她专门跑来找我和柴军,说要不是我们给她撑腰她不可能有今天,非要请我们去吃饭。饭是不能去吃,可是她的心情让我感慨万端。现在这风气实在有点让人害怕,上级部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一句话可能毁了一个人,换一句话也可能成全一个人。如果说赵本山卖拐卖车还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圈套,这上级部门连圈套都不用设计啊!蒲松龄在《促织》的结尾说“是故天子每一跬步,皆关民命”,现在看来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级别,也不需要动胳膊动腿,只要张张嘴巴,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我说:小宁老师,饭咱们就别吃了,你给我说说现在一线老师最大的苦恼是什么,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点帮助,好不好?
    小宁说:其实现在老师们的最大困难不是学术上的问题,学术上的是非可能一时产生困扰,但那毕竟有个真理在,早晚会弄明白。我们最大的困难是不敢管学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说轻了听不进去,说重了又承受不了,孩子闹还不算,经常是家长也掺和进来,本来很正常的教育管理问题,到最后往往弄得老师不好收场。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老师们认为这是偶然现象,可是几次下来,老师就怕了。有的老师干脆就顺着学生走,连上课学生答错了问题也要表扬一下态度积极、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把个学生宠得是非不分;也有的老师索性不再管学生,学生就更没有规矩了。林老师,咱们都是学过教育学的,都知道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性,你说这新课程理念里怎么就没有可以批评学生这一条呢?
    学校不是有“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课堂常规”这些条文吗?根据这些条文对学生进行管理还有什么问题?
    你们不太清楚,现在学校反复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许多条文都成了制约老师的依据,管学生的那些东西早就被人忘光了。
    这一点我能理解。中国人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包括教育,都喜欢搞成运动,一件事一旦成了运动,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违反规律的现象,不是左就是右,似乎从来没有正好过,还要美其名曰“矫枉必须过正”。现在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很多老师把课上得失去了本学科的本质,各种花架子取代了实实在在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更不要谈什么美的熏陶了。不管课上得实效如何,只要老师能从“课程标准”里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依据,谁敢说这课不像个课呢?
    就拿管学生这件事来说吧,以前的体罚是不好,可是孩子们没有个成长的标准,不是一样会造成性格扭曲吗?没有赞扬的教育不是成功教育,只有赞扬的教育就一定是成功教育吗?我们说要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可是我们给他们的体验是什么?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其中也包括苦难,可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体验一下苦难呢?只有阳光,只有和风细雨,只有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这样塑造出来的心灵能经受住未来生活中的挫折吗?挫折,挫折,挫折也应该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一部分,也应该列入学生教育的一项内容。
    一个新的设想,在这个深秋的山城里悄悄地萌发了。
                           (待续)       2007.9.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鸟在天堂[3]
后一篇:小鸟在天堂[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