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茶余饭后这几天掉钱眼儿里了,老琢磨钱的事儿。不光搁这儿说,课堂上也和学生瞎侃。为了避免财迷之嫌,就尽说那古钱儿,而且特爱盯着那小小的钱眼儿说事儿。要不,我给您学学?
这话题是从屈原身上引出来的。屈原不是一共被放逐两次吗?第二次他来到江边,书上说是“被(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时刚好遇到一个打鱼的,那打鱼的认识他,就问,这不是三闾大夫吗?你咋到这儿了呢?屈原是满心愤懑哪,就说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本以为那打鱼的会安慰他几句,谁知这位打鱼的就是司马迁的代言人,倒把司马迁的心里话给说出来了:“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很多人可能认为这番话格调不高,有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之嫌,可是仔细想想,恰恰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你可以随时俯仰,与小人混在一起,可是没有人让你不正直、不为国家百姓做实事儿啊!
茶余饭后的话题就从这儿叉开了——我觉得这打鱼的非常懂得处事之道,为了真理而英勇献身固然可敬,但是如果能英勇却不献身,不是更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吗?在这方面,我们老祖宗早有昭示。大家看过古代的铜钱没有?说着在黑板上画了个图案,就是“外圆内方”的简图。它有俩别称,一个叫“金戈戈”(金哥哥),一个叫“孔方兄”,我更喜欢叫它“孔方兄”,古朴。
古钱币研究者说这反映了古代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外圆内方”,就是根本的原则要坚持,但处事的方法要灵活,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把自己搞得丢官罢职,小命儿难保,你想做的那点子事儿也就泡汤了。比如说处理国内事务吧,屈原刚直不阿,结局大家都看到了。那个叫邹忌的家伙就玩儿得挺溜,先拿自己说事儿,然后把话题一转,就把个齐威王给打动了,结局是“燕、赵、韩、魏皆朝于齐”,这叫“战胜于朝廷”;类似的事例还有个“触龙说赵太后”。在处理国际争端方面也是如此,就说那个蔺相如吧,把秦王他们逗得一个愣一个愣的,还让人家敲了小瓦罐儿,自己以为挺牛的,结果咋样?史书上说“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我觉得这是一时扬眉吐气,最终损失惨重。与此相反的有个“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郑国的都城都被秦晋大兵包围了,人家一个小老头儿自己溜到秦国军队里,处处替秦国考虑,然后就把秦兵给忽悠走了。所以说,做事儿不能逞能,咱们是要把事儿办好,不是要显示自己有多伟大,对不对?当然了,这样说并不是让大家奴颜婢膝、低三下四,内心还应该是方正的。怎么样,这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
学生被我忽悠得眼睛都圆了,嗬,就这小钱眼儿里还这么多学问哪,怪不得老师你天天钻钱眼儿里呢!我这人还有点儿人来疯,一看他们离傻不远了,索性学学赵本山,卖了拐再去卖车。
这算什么呀!知道古代秤一斤多少两不?对呀,十六两。干嘛不是十两或者十五两呢?这里也有学问:古代人把北斗七星和南极六星两个天象给刻秤杆儿上了,然后再加上福、禄、寿三颗星,正好十六两。你卖东西不是会短斤缺两吗?少一两你就减福,少二两你就损禄,少三两就要折寿了。别说没人知道,南极北斗都在天上看着呢!诚信,自律,那是对自己好。以后你们走上社会,别以为做了什么事儿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就是最大的惩罚!
忽悠完了,我自己也有点小小的反思:我们天天指责那些爱财如命的人说是掉钱眼儿里了,好像这话挺恶毒,其实那是抬举了他们——钱眼儿可是方的啊!得,以后就让我天天掉在钱眼儿里头别出来吧!记住喽,我可是个爱钻钱眼儿的人哦!
2007.9.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