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脚趾甲

(2007-09-02 22:50:59)
标签:

生活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小脚趾甲 小脚趾甲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今天到街上走走,在一棵老榕树下看到一座两三米高、小塔一样的建筑,顶部的小窗口在向外冒着青烟;转过这个被铁栅栏围起来的小塔,又看到一座小亭子一样的建筑,一位老人领着个十来岁的孩子正在面向亭子里面磕头。探身过去细看,才明白,原来是在祭祖呢。
    祭祖,是到福建来以后感受到的一种浓厚的民间习俗,或者说是一种乡土文化。这和北方的上坟、扫墓不同,不是要到坟地去,而是把祖宗的灵位放在家里客厅的一个角上,常年供奉着香火、祭品。我只见过这样的设施,没有见过人家祭祖的仪式。遇到大的节日或祭日,就要到祠堂里去祭祀。这种祠堂我在崇武见过,挺大的,院子和祭堂与活人的家居差不多,因为大型祭祀时从各地来的人很多,太小了没有办法容纳。我问过本地的朋友,维修、祭祀的费用哪里来。朋友说,有的是各支后人按人头集上来的;有的是一个大家族捐出一块田来,各家轮着种,种田所得作为费用。我还不能完全弄清这里的具体规则,但有一点却感受非常强烈:这儿的人宗族观念特别强。这是真的,有朋友开玩笑说,村里有什么集资,村干部不知要跑多少腿,还未必集得齐,可是如果祭祖需要集资,只要族长发一句话,不用一天,肯定全部缴清。看来要想当个地方官什么的,不是大族之人,还真不敢问津呢。
    我不想对祭祖这样的事情说三道四,这是人家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积淀,只能尊重。曾目睹一个村庄祠堂落成时的盛况,鞭炮声和鼓乐声持续了两三天,有本族人远远近近前来拜谒的,也有外族人前来道贺的。这个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凝聚力,确实让人震撼。
    不管南方北方,中国人寻根问祖的心理应该是相通的。遇到同姓的人,特别是原本不相识的,总要加一句:我们是本家。那感情立马就不一样了。
    我的父亲更是如此。在东北的时候,他经常领着陌生人来家里吃饭,都是他在外遇到的本家。记得有一次他领了一个年轻人来家里,吃喝完毕,两个人就在炕头聊起家族的历史来。父亲问:你知道家族的堂号吗?年轻人答:听老辈说好像是“三槐王”。父亲一下子认真起来,说让我看看你的小脚趾。年轻人脱下袜子,露出小趾。父亲极仔细地看着,然后就笑了:我们还是同一支的呢。父亲说“三槐王”的后代,小脚趾甲的外侧都有一条小小的凸起,好像是两片小趾甲。说着就脱出自己的脚来,果然是这样。我们都觉得很新鲜,也脱下自己的鞋袜,竟然都有和父亲同样的小趾甲。这个从关内辗转到关外的年轻人,就因为与我们有相同的小脚趾甲,在我们家呆了很长时间,直到找到了落脚之所才搬走。父亲在这件事情中一定出了很多力,具体做了什么不得而知。
    父亲说,王姓的来历比较复杂,正宗的王姓是很早以前被贬的一位太子繁衍而来,后人因避乱逃难,在避难过程中,为了便于以后认祖归宗,就做了这个记号。当时我还很小,以为父亲所说的不过是个故事。年龄渐长以后,也和父亲一样,在外喜欢和人家叙叙家谱,竟然遇到很多王姓讲的内容和父亲所说相同,于是这独特的脚趾甲就成了我们共同的话题,也成了相同血缘的证据。
    闲来无事,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王姓来源果然复杂:⑴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⑵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⑶出自子(古写作“好”)姓,与林姓同宗,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⑷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⑸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⑹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⑺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王保义原名刘去非,皆冒姓王氏;⑻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那么,我们的宗族——就是长着特殊小脚趾甲的——应属哪一类呢?资料显示如下:周代的始祖后稷,姬姓。至东周灵王时,长子晋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晋因直言敢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晋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虽然没登上王位,百姓却仍以帝王视之,称其为“王子晋”,久之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秦末,姬姓王氏后人王元因避秦乱迁民琅邪虞城(今山东即墨),后再迁临沂,成为琅邪王氏一世祖。西汉末,王元之弟王威的九世孙王霸迁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一世祖。“三槐王氏”起源于唐代,姬姓王氏后裔王练出任莘县尉,携家迁居莘县城关套庙王村。王练八世孙王佑《宋史》有传,“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17岁时,曾受任中书令的桑维翰赞赏,从此名闻京师,后官至兵部侍郎。在朝中声望颇高且才华横溢,英名远播,但其仕途却难以施展,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其将远大的志向寄托于后人身上,便在自家院中植树三株,并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在宋代,太尉、司徒、司空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据传,周代时宫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后人遂以“三槐”代指三公。王佑的三个儿子果然踏入仕途,不久便脱颖而出。老三王旦更是脱颖超群,官至宰相。辅佐宋真宗赵恒18年之久,有10年是出任宰相,又有5年独掌相权,人称“太平良相”。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王巩、王震在开封县城东门外建王氏宗祠,因有王佑手植三槐之事,故宗祠内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王巩好友苏轼特撰《三槐堂铭》以记之。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三槐王氏之名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
    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小趾甲上竟然记录了这么多血缘历史,可惜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这里的来龙去脉了。和我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有三位姓王,一位来自河南,一位来自浙江,我来自江苏,我说了这个标志以后,他们回去都查看了自己的小趾甲,浙江的那位就和我的相同,说家族是“太原王”。有了这两片特别的小趾甲,我想我真的可以走遍天下了,因为我们的祖先就曾历尽磨难、辗转迁徙过。
    如果仔细研究,其实每个姓氏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我想也都有不为人知的特殊标记吧,比如小趾甲什么的。这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当我们洞悉了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后,人的心胸似乎变得开阔了:许多不相识或者结过仇怨的人,在某个历史的节点上竟然是同一个人的后代,还有什么必要留着隔膜或者斤斤计较呢?一个家族历经沧桑,依然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特征,那么在自己这个节点上是不是也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每一个家族都有其辉煌和辛酸,我们遇到一些曲折甚至灾难,不也是正常的事情吗?
    我不知道看到这篇文字的朋友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小趾甲,如果有,我们还是同宗呢。当然,您可能不姓王,但您的身上一定有着“三槐王氏”的血统。快看看您的脚丫吧!
                                        2007.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