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95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抉择的智慧

(2007-07-01 23:21:37)
标签:

感悟生活

分类: 生活絮语
抉择的智慧 抉择的智慧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抉择”,词典上的解释是“选择”,我想应该加重一点,解释为“重大选择”可能更确切一点,比如在义和利面前、在是与非面前、在生与死面前的选择,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抉择”。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人群,抉择的标准是不同的,这是我今天想谈论的主要内容,至于各位读者从中看出了什么,那是各人的理解问题。
    我有一个好朋友,上面有俩姐姐,他是最小的,男的。你可以想象得出小时候他在家里的地位,当然还可以由此想象得出他在家里的待遇。这些特殊的地位和待遇给这小子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吃什么他都要拿多的、拿大的。有一次,父亲从外面带回来俩苹果,说和你小姐姐一人一个。他拿着俩苹果左右为难,因为俩苹果怎么看都是一样大,他不知道该把哪一个给姐姐,最后在一只苹果上狠狠地咬了一口,才把这个苹果送给姐姐。这个故事他自己经常讲,说人小时候怎么就那么贪呢!其实这算不得贪,人的天性使然,当人的社会属性成长起来,自然属性就被压制了,孔融让梨就是建立在社会属性上。
    我国古代人更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在抉择上的地位,孟子在《鱼我所欲也》里说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占有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生和义不能同时拥有的时候就要舍生取义,可见义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这不是说说就拉倒的,古人真的这样做,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我从《世说新语》里抓两个过来,你看看就知道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是利和义权衡时的故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这是生和义取舍时的故事。
    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快下课时,教授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一名女生走上台来。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20个人的名字。”女生照做了,她写了一连串自已邻居、朋友和亲人的名字。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女生划掉了一个她邻居的名字。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了一个她的同事。教授再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又划掉一个……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当然,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这位女生要在最后四个人中继续划掉,直到她流着泪划掉父母和孩子留下了丈夫。我不知道要让我们来做这个痛苦的选择会是个什么结果,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最后那个人应该是母亲。这就是情感和人性之间的抉择。在咱们中国也曾有过这样的选择题:女友问男友,假如我和你妈妈同时掉到河里,你先救哪一个?这不需要思考,是个劣质题目,其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意识让人觉得可怕,所以中国的男人总是想找出第三条路来,听到的评判也总是错,错,错。
    上面已经给大家呈现了几类抉择关系了:天性与社会性、道义与利益、情感和人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它反映的是当今许多人的观念。
    一家单位餐厅伙食搞得很不好,经常只有一个菜,就餐的人意见很大。餐厅负责人出来了,说吵什么吵什么。大家一起围攻他,说只有一个菜,一点选择的余地都没有,这餐厅是怎么搞的啊!负责人振振有词地说:错,你可以选择吃和不吃。大家愕然,不再说话。负责人不无得意地说:这就是智慧!
    看惯了日本人制造的思维垃圾脑筋急转弯的人一定认为这是小儿科,因为所有的脑筋急转弯都是建立在逃避事实的基础上的。类似问题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公车上,一位老人站在你边上,你是让座还是不让?有人选择向车外看。在大是大非面前,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很多人选择沉默。这是不是受了庄子“才与不才之间”的影响呢?不知道,反正现在人是越来越没有楞角了,这或许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进化吧。但我想说一句:在真正的抉择面前是不需要所谓的智慧的。
                                       2007.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