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课题研究 |
分类: 教学思考 |
课题和问题的区分不仅表现在含义上,而且表现在形式上。问题都是问句形式,课题除个别特殊情况下用问句表述,一般都是陈述句式。课题和问题虽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分,但二者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问题是课题构成的主要因素,是课题的前身,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开始;另一方面,课题来源于问题,课题中含有科研性的问题,研究课题就是对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回答。
一个问题能成为课题的条件和要求: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于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育科研课题呢?像“如何通过意念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这样一些问题,虽然它十分诱人,如果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终将不会得到结果,因为它首先违犯了人的认识论这一基本科学理论。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科研课题。因此,能作为科研课题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一般来说,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它至少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问题的前提必须正确。例如“合作学习的研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的学习具有“合作”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学习上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合作”的能力,这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要求。
二是问题的答案必须存在,可以预测的。即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能纳入到科学知识体系中加以研究。如对“学习不良学生的研究”,从对“学习不良学生”的定义看,主要是指由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学习上出现不良表现的学生,对它的研究主要是进行心理方面的对策和策略的探索研究,因此,可以利用现有的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作为它的研究理论依据。而且,根据这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预测,只要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他们学习上的不良是完全可能的。但像“永动机”式的问题,它的答案就是永远不存在的,因为它违犯了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
三是问题应当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界定,而不应当模糊不清,笼笼统统。所谓界定明确,是指它的外延和内涵都应该是明确的。比如“关于学生能力的研究”这样的问题就是模糊不清,界定不明确的,或者说是问题太笼统。因为学生有各个学龄段的学生,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等,你所研究的是哪个学龄段的学生呢?另外,他们的能力又可分为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而学习能力还可以分为阅读能力、写字能力、写作能力、解题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如果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就很难获得预想的结果。因此,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笼统了,我们就很难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进行研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题太大了。这就是我们老师感到搞教育科研太难的原因之一。
一个问题除了要符合上述几个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应该进行分析。对问题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我们对所要进行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一般来说,对问题的分析可以从定性(或叫质的分析)和定量(或叫量化分析)两方面进行。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一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突出实证,强调实践,追求实效
突出实证:中小学教育不同于高等院校和科学院所,较之后者,从整体上说,中小学的科研力量、文献资料、技术手段、学术水平、科研条件等方面都不能与高等院校相比。因此,在选题范畴方面,中小学可参照《课题指南》考虑首选已有的基础理论成果,切合基础教育自身实际的探索性、后继性、实验性方面的课题,以求验证、拓宽某方面的命题和理论假设,指出、修正当前教育实际或先前研究中的错误,拓宽教育科研领域,填补某个或某些教育科研方面的空白等等。要从大而空的课题中找出最切合实际的课题,避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现象。
强调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处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扎根于最广大学龄人口的土壤,直接投身于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具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难以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小学在科研活动“过程”中,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开展科研,一边从事教学,不知不觉中就能将理性的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从科研类型看,基础教育科研和初涉教育科研的教师,应十分强调应用性研究,因为这一类课题具有直接实践的意义。
追求实效:中小学教育科研要立足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学校实际和教学实际,使教育科研逐步甚至是直接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中小学科研不苛求有重大的理论突破,而追求实效对中小学科研来讲则具有更大意义。在研究内容方面,应注重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学科课程教学实际问题等等。
3、课题的理论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