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写作探路 |
作者:茶余饭后
1、做计划的目的
所谓做计划,就是预测未来,确定目标和方针,制定和选择方案,综合平衡,作出决策;这个过程形成的文字材料,就叫计划。可见,计划是学校开展一项工作的前期筹划,是对将要开展的工作所作的整体描绘和布署,是一个学校在某个时期行动的总纲,是协调各部门所有成员形成共识、共同参与行动的具体安排,是工作过程中和工作结束时进行评价、考核和总结的主要依据。
因此,计划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学校主要成员精心策划出来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做计划”而不是“写计划”,进一步说,计划必须建立在对学校各方面情况的详细了解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具备鲜明的前瞻性和严密的科学性,一般不可以由普通工作人员代劳,也不能由个别领导主观臆测。
2、做计划的主要依据
要做好一个计划,必须了解计划的主要功能,或者说做计划的主要参考依据。
⑴计划必须具有统一目标的功能:也就是说,学校的计划必须能够把全员的注意力集中到学校的主体工作上来,为此,计划必须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阐明清晰的工作思路,要让全员能够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工作方向和意图。写作这一部分时,要抓住中心,突出主体,语言一定要高度概括、凝炼、明确,逻辑清晰,易懂易记。
⑵计划必须具有指向的功能:计划的指向性主要是指具体工作安排要围绕主体,突出主线,形成有机联系的系统,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零散的,以便广大教职工明确自己的职责,围绕学校的主体工作开展自己的工作。所以做计划必须注意处理好两组关系:①连续性和针对性的关系,连续性主要是指当前工作与以往工作的衔接,涉及的是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针对性是指为解决主要矛盾的而设置的近期目标,涉及的是前期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②衡久性和突击性的关系,衡久性主要是指一些常规工作,安排要细致、周密;突击性解决的是一些临时工作,处理要果断、快捷,以免影响主体性工作。
⑶计划必须具有动员的功能:所谓动员性功能,主要是指计划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它要求一个计划除了有明确的方向以外,还必须有利于使之成为教职工的共识,还必须具有明确、有力、可行的措施,即必须让教职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努力去丰富、完善学校的工作,在思想上形成良好的教风和校风,在行动上形成强烈的合力。
⑷计划必须具有协调的功能:所谓协调功能,是指计划保证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功能。它要求学校的计划首先要分工明确,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形成时时、事事有人管,不推诿、不扯皮的条状管理格局,即“一个部门一条线”;其次又要围绕中心,团结协作,保证学校主体工作得以落实,形成分工不分家、劲往一处使的块状管理格局,即“几个部门连成片”。因此,要求计划既要依据校情、符合现实,又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超前性;既要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又要有具体细致的指令作用,保证学校运作严谨而又不失灵活,稳定而又不乏活力。
⑸计划必须具有检查与考核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内涵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指计划中安排的各项内容和活动,必须有保证其得以落实的保障机制。分解开来说,就是任务执行过程中要有检查督促的手段、巩固成果的跟进措施和未达效果的补救措施;任务执行后要有明确的考核条例和奖惩办法。
3、计划的基本结构
作为一种文体,计划的基本结构非常简单,撰写过程中也没有必要死搬硬套,大致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⑴标题:通常是标明计划的单位、期限,概括计划的内容。
⑵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作的目标、思路、要求;
②主要工作条目和开展工作的方法步骤、具体措施;
③各项主要工作的责任人(或责任部门)、完成时间、有关部门的监控措施和考核办法。
⑶落款:单位(如标题中有,则可省略)、时间(也可列在标题下方)。
二、关于“写总结”
1、写总结的意义
总结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之后,以上级要求和学校目标为准绳,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研究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经验教训,明确今后工作思路而形成的材料。
它是对学校某个阶段工作的整理和检验,是从以往工作中提炼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查找新问题、探索新思路的一个过程和产物。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规律的发现、经验的积累、认识层次的提升和对今后实践活动的直接指导上。因此,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2、总结的基本要求
⑴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出规律,说明规律——为了找出规律,必须掌握丰富的、具体的一手材料,平时必须注意调查研究,积累各种素材,做好各种记录,搜集重大事迹、重要数据和群众反映;为了阐明规律,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用含义明确、简练有力的语言把规律性的东西概括出来,形成鲜明的特色,而不是说一些空话、套话,或简单的事项罗列,一般说来,涉及事件要陈述而不描述,能定性尽可能定性,能定量尽可能定量,减少个案叙述,力求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实质性的东西。
⑵要实事求是,不搞绝对化:总结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数字、事例等必须完全真实。在肯定成绩时,应同时注意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反映精神成果时,应同时注意到物质成果;在表彰先进人物时,应同时注意到广大群众的作用。
⑶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
3、总结的基本结构
总结的基本结构和计划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际撰写中更加灵活多变。这里介绍一下主要写作思路:
⑴标题:通常是标明总结的单位、期限,概括总结的内容。
⑵正文:
①情况概述——将有关的一些情况(如时间、地点、背景等)作必要的说明交代,或者将总结的主要精神和中心内容作必要的提示。概述是为进一步阐述主要内容奠定基础,或先给读者一个概括的印象,介绍经验的总结还应在这一部分说明写作动机、目的,以便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
②成绩与经验——成绩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经验是取得优良成绩的原因和条件,如正确的指导思想、积极的工作态度、科学的工作方法等。这一部分的安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按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按主次顺序、轻重顺序、因果顺序进行组织。第二,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安排内容,强调各部分之间的纵向关系。第三,既考虑时间的先后顺序,体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又注意内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地突出几个问题,纵横交织,事理结合。
③存在问题和教训:存在问题是在实践活动中深切感觉到应当解决而暂时没有条件解决或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教训是由于思想不对头、方法不得当,或其他原因造成损失而得出的反面经验。
④今后的努力方向:它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形势,明确方向,规定任务,提出措施,增强信心。
⑶落款:单位(如标题中有,则可省略)、时间(也可列在标题下方)。
以上所谈,仅是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理解,许多内容都是各位领导耳熟能详的,耽误大家不少时间,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