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效果、效益、效率谈课堂教学

(2006-08-26 02:11:38)
分类: 教学思考
从效果、效益、效率谈课堂教学从效果、效益、效率谈课堂教学

作者: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u/1251514101

 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有很多,新课改的评价主要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今天想和老师们从课堂教学的结果角度谈谈课堂教学的评价,进而理一下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策略。
  从课堂教学结果的角度评价,我认为我们有三项指标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成效、效益——投入和产出的比值、效率——产出和时间的比值。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品格培养的一种经营过程的话,我们就不能不从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我们的经营策略。
  一、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成效涉及教学工作的较高级别目标,从学科角度考查,主要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从训练学生思维这个高度着眼,来构建我们的课堂方案,也就是说,一节课的大的框架,必须符合你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反过来说,评价一节课的设计是否有高度,主要看你对学生思维训练的目标是不是很清晰,实施过程是不是很有效。学生,特别是年级较高的学生,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其实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你让他觉得自己变聪明了,让他遇到某类问题有清晰的解决思路了,他就觉得你好,觉得你的课上得好,觉得这门课很有意义,你就很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往往是隐性的,需要一段的积累才能有显示出来,我们说“质量是一节课一节课上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明确某个阶段本学科的训练重点,把它周密地分解到每一节课中去,即进行整册备课和单元备课,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人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复杂的,这在心理学中有详细的阐述,我想各位老师都很清楚。从课堂教学框架这个角度来看,主要可以理解为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所谓演绎,就是根据所学的一般性原理去解决特殊的事例。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先解决理论问题,然后对理论进行实证和运用;这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先讲后练”,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许多个别性实例中去总结一般性原理。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从现象到本质;这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先学后教”,强调学生探究。当然,两种思维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本身没有优劣之说,不同的是训练的方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效益和课堂教学
  “投入和产出的比值”提醒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投入的量。当我们明确了重点和难点以后,我们是不是认真去落实了、突破了?这说起来是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缺的就是这种叮劲儿。洋思中学经验里有“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其实就是对关键知识和能力加大训练量,做到人人过关。各位老师可能已经发现,投入的量和有限的时间、学生的精力是一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我们自身对教材、学生、课堂的把握能力,课堂教学做到意图鲜明、重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课眼”分明,纲举目张。
  二是投入的质。课堂教学中投入的质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因为教学内容从文本到活化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内化、去整合、去提炼。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漫无边际的发挥都会使学生反感和抵触。在这个内化、整合、提炼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分析哪些是文本提供的、哪些是学生已有的、哪些是教师要拓展的、哪些是在课堂上可以生成的,因此,“资源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眼睛锁定的,往往只是书本上的内容,没有把学生和课堂氛围作为教学的主要因素。当然,课堂投入的质,还涉及时间、空间、途径和方法诸多方面内涵,老师比较熟悉,这里不再一一展开讨论。
  下面就“引导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举几个例子供各位老师比较投入质方面的差异:
  (1)布置初读:
  ①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1-3小节。[无目标]
  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3小节,同时完成以下任务……[有目标,但阅读的范围和学生的兴趣指向受到了限制]
  ③这是一篇很优秀的课文,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把你觉得最好的语段告诉老师和同学。[充分体现自主性,容易形成气氛]
  (2)引导精读:
  ①×××同学,这一段第三至第五句话是什么意思?[回答人选、范围受限制,其他同学可以休息了]
  ②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三至第五句话的含义?[内容受限制,但所有学生都在提问范围内]
  ③这一段中有三句话是表现×××意思的,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说一说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意思的。[由归纳思维转变为演绎思维,精读范围大,思维触动有一定深度]
  (3)分析结构:
  ①谁来说说最后一小节的作用?[问题较笼统,且规定作肯定分析]
  ②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是从哪几方面点明主题的?[学生思考方向明确了,但依然要作肯定分析]
  ③到倒数第二节,课文的内容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小节?把它去掉可不可以?换一个位置好不好?[引导学生作变式分析,发展求异思维]
  (4)练习设计:
  某校学风:勤学、好问、         、创新。
  ①填入空格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B、×  C、×    D、×[题干是开放的,而题型是封闭的]
  ②请根据提示,在空格中填入合适的词语。[题型较开放,但没有背景材料,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调动]
  ③上面是某校校长室向同学们征集学校校风内容,目前还缺少一项,请你根据前后内容将其补齐,并说说你的理由。[有活动背景,考查了思考过程]
  三是产出质量。由于我们的判断标准定位于“正确”与“错误”,所以对课堂产出的质量往往只有质的评价,而没有量的分析,因而只看学生的思维结果,不看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思维过程比结果更可贵。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两个概念——“合理性错误”与“延缓性评价”。
  ①合理性错误:学生在课堂内外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是正常的,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对此应持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横加指责,恶语相向——这是合理性错误一个方面含义。合理性错误另一方面含义是,教师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故意引导学生犯错误或自己故意犯错误,这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当然,合理性错误不能永远“合理”下去,当知识教学不断深入、学生理解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故错”任务完成以后,必须予以解决和澄清。这里强调这一概念的目的,不是让老师对学生的错误不管不问,而是让老师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端正自己的态度,设身处地地去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寻找纠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在阅历上、心理上、知识积淀上、认知水平上,特别是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情感上和学生保持真正的平等,促进师生学习和情感上的互动与合作。这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不过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接受了合理性错误这一观念,在处理学生错误时态度就冷静了,方法就科学了,师生关系就有了新的内涵,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就进入了策略层面。具体体现这一理念的策略,就是延缓性评价。
  ②延缓性评价:所谓延缓性评价,就是哲学上的“发展观”在教学评价上的具体运用。它要求我们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合理性错误不急于作结论性评价,而要相信有的问题依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情感体验暂时无法接受,但随着学生自身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能够接受;有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而有的学生暂时的确无法接受;用甲方式呈现无法接受,如果用乙方式呈现就可以接受。这样,我们就不会丧失信心,就会给学生以永恒的期待,就能够主动去帮助学生想办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评价学生了。
  延缓性评价给改进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思路很多,我想列几条供大家参考。①同一个问题提出的时机;②同一个问题提出的方式;③问题的反复呈现以及提出的频率;④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法;⑤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形成过程的关系;⑥师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差异和师生换位;⑦给弱势群体不同层面的支持(学校、老师、同学、家长)等等。一句话,延缓性评价将给我们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带来广阔的思考空间,将会引导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以批判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去反思老师的教,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线性结构,它是以时间为纵轴展开的,因而有很强的不可逆性。课堂时间的分配、课堂节奏的把握等等,都与时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去获得最大的效益,就是谈的课堂教学效率问题。这里想提醒我们老师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的注意力最佳时间和注意力的调节
  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是上课后20分钟左右,因此,我们就该在开课20分钟时间内把重要的内容处理完毕,这毫无疑问是符合人的心理规律的,我们应该遵循。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第一节课的前2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佳时间,第二节课是不是还是这样呢?如果第二节课依然符合这一规律,我们能不能在同一节课里创造第二个注意力最佳时间?我想这就是注意力的调节问题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都是精神饱满的,而有的老师走进教室学生开始萎靡不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2、时间的隐性浪费
  课堂节奏松散、师生活动拖拉等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的浪费时间现象,大家看得见、感觉得到,都会尽力去避免。但是对课堂上隐性浪费时间现象我们却常常无知无觉。这种现象的主要表现是:①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不能进行有效配合;②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氛围之外;③教师讲得十分投入,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④偶发事件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⑤教师的情绪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3、拖堂现象
  新课程改革对拖堂现象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宽容,因为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们还应该尽可能加强课堂节奏的调节,避免拖堂现象,因为拖堂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缺少计划性,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和不严谨的学风。
  综上所述,我们要从长远的角度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资源利用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从操作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南洋的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