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写作探路 |
第五讲
当一首轻音乐在你的耳边轻轻响起,你觉得身心放松,陶醉于那优美的旋律,于此同时,你的大脑不知不觉地浮现出许多形象:是南国的椰林?是北方的冰雪?是他乡的凤凰树?是故乡的小溪?……也许都有,可你并没有认真去留心它们,你的思维只是随着音乐在随意地流淌,下次再听这首音乐,你大脑中出现的形象可能与上一次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这就是音乐给你的美感,而这美感就附着在你那些美好的联想中。当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美感和联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有必要先对联想进行一些探讨。
联想就是见到甲事物而想到乙事物。联想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甲和乙在性质上有某种类似性,如少年和花朵,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似联想”;一是甲和乙曾经密切相关,如赤壁和周瑜,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关联想”。人的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联想。
当然,即使是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联想到的内容也可能千差万别。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当我说出以下事物时,请你注意你想到的事物,并把它记在纸上,然后把你联想到的所有事物不停地写下来,这便是你的联想线索——“岩石”、“月光”、“狗和苍蝇”。这个实验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联想随时都在进行,它的出现或停止我们很少有意去控制;二、我们有时注意到联想的内容,有时没有注意到,有时能够控制联想的内容,有时无法控制;三、不同的人产生的联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联想线索是不一样的。总结起来,就是联想的特点——联想是散漫飘忽的。
联想的这个特征告诉我们:为什么有的人在听课时注意力能够集中,而有的人注意力不能集中;为什么在写作时有的人思路开阔而清晰,而有的人思路打不开并且混乱;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物有人产生快乐的情绪,而有人无动于衷或产生不快的情绪。
正因为联想这种意识活动的散漫飘忽,导致了美感的差异性:外在事物的差异引起的美感不同,比如松树和柳树会使你产生不同的联想,也就产生了你对它们“品质”的不同理解;每个人由于情感世界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因而获得的美感也会有差异,可以说每个人所感知的外在世界,就是各人对外在世界的“人情化”和“理想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美感的性质——主观和客观的结合。面对一个漂亮的姑娘,你不会把她比喻成一只大口袋,这是说审美客体本身必须具有相当的美质;“秃妈生个小秃丫,别人不夸自己夸”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审美主体会因为情感而对审美客体自觉不自觉地加以美化,也就是美感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对恋爱中的对象产生的美好联想,是将对方进行了人情化,是客观美质和主观情感的有机结合。
根据美感与实用性、科学性无关的本质,我们还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美感是由无意联想带来的,是由无意联想引起的愉快的情绪;联想本身不是美感,但美感必须经由联想而产生。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假如你看到一头小猪,被它那憨憨的神态所吸引,由这种神态联想到某个人的气质,而产生了喜悦的情绪,这是你领悟了它的美,形成了美感;假如你看到小猪而想到香香的红烧肉,产生的就不是美感,而是实用意识;假如你看到小猪,想到的是它的粪便和臭气,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也不能叫美感。但是,在上述所有意识活动中,联想都是存在的。
理解了联想的特征、联想和美感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联想的方向和内容,使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和灵活,更加善于发现事物中的美——对美的追求,不仅能够愉悦你的情绪,还可以开拓你的大脑!
第六讲
从前面的讲解中,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一个问题,就是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时感觉是相同的,有时感觉却完全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个物的感觉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差异很大。古代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家三口人在做事,丈夫在外面扬稻谷,看到起大风了,说:“老天爷真好啊,给我送来了风!”妻子在家里用石磨磨面粉,风起来时,面粉刮得到处飞,就说:“老天爷怎么这样啊,把我的面粉都吹跑了!”儿子在父亲那里帮忙,和父亲一起赞美老天爷,然后回家帮母亲,却又和母亲一起抱怨老天爷。当一家人忙完了手里的事情之后,一起在习习的晚风中休息,每个人都感到十分惬意。同样是对风的感受,工作时一家三口的态度不同,工作前后态度也不同,尽管他们大多是以实用为出发点的,却能说明一个道理:事物本身是无所谓美丑的,美和丑都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一种情感上的判断,因而我们说的“美与丑的界限”,实际是美感与丑感的界限。看来在美感和丑感的问题上,连老天爷有时也会左右为难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态度常常会相对统一,这个范围甚至可以是全人类的。比如对我国古代的四大美人,文人学士认为她们美,凡夫俗子也认为她们美,善良的人认为她们美,奸诈的人也认为她们美。再比如《红楼梦》,中国人认为它一是部小说精品,其他国家的很多人同样认为它是一部小说精品。再比如说,一个人十分孝敬父母,全人类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美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人们对事物的感知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事物的常态,也就是事物具备的普遍的性质,凡是符合常态的就认为它是美的,不符合常态的,也就是变态的,就认为是丑的。比如说某人的鼻子长得很美,那么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谁都无法给出一个大小、高低、肥瘦的标准,但大家都感觉某人的鼻子各项比例刚刚好,就都认为它是美的。相反,如果某人的鼻子像一根香肠,或者鼻孔朝天,与人们普遍认同的鼻子有很大差别,大家就认为它是不美的,所以平常我们说一件事是丑的,不过是因为它稀奇古怪,不符合人们普遍的美学观点。
如果在人们普遍的美学观点之外再加入个人的情感因素,那么美丑的界限就会发生变化了,正如喜欢吃辣的人赞美川菜、“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可见,美感和丑感的界限有公众的和个人的两种,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出现分歧,所以美感和丑感并不是绝对的,二者经常会互相转化。《二泉映月》是一首优美的乐曲,但是将它放在婚礼上使用谁都不认为它是合适的,就是这个原因。
“自然美”和“自然丑”的界限大家容易达成共识,因为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大多建立在公众的审美观点上;而对艺术美和艺术丑的界限争议就比较大,因为艺术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它已经在自然的基础上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因素,自然的美有时可以变成艺术的丑,自然的丑有时也会被创作成艺术的美,美丽的王昭君被毛延寿所丑化,粗丑的刘姥姥在曹雪芹笔下憨态可掬,都是典型的事例。
那么,如果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要明白要想创作出艺术的美,就必须对自然有所选择,没有选择就无所谓艺术,就像我们拥有一本字典却并非拥有所有的诗集,我们只有将自己的情感、美学趣味融入其中,才能使作品具有美质;二要注意调和公众的美感与个人的美感的关系,在符合公众美感的前提下,还要让你的作品的受众的情趣和你的情趣产生共鸣,用你的创作观和创作技巧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去打动你的受众,充分激发欣赏者个性化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让人们感受到你的艺术美。
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和梁实秋先生曾经有过一段关于文学的阶级性和人性的争论,其实他们争论的是文学应该表现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对艺术美的讨论。从概念上讲,在阶级社会里就没有脱离阶级的人性,而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分析,阶级性也是人性的一个方面,二者并非绝对矛盾的。文学表现什么与表现出来的是不是美的,是两个领域的问题,表现阶级性和表现“人性”都有可能是美的,也都有可能是不美的,关键看作者是如何去表现的,作者的情感能否让读者产生共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