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启你“美”的眼睛(7-8)

(2006-08-27 14:01:07)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写作探路

第七讲  情感与创作

谈了这么多关于艺术欣赏中的美学问题,有人可能要问:艺术家为什么要进行创作?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种说法,如游戏说、模仿说、补偿说等等理论。我们认为,创作的起因主要在于欣赏。首先是艺术家为了表现自我对生活的感受或理解,这种表现的欲望促使他们进行创作,而表现出来以后就希望将自己的情感外化的成果与他人进行分享,即让自己的表现得以实现。有人可能又要问:人们又为什么需要欣赏呢?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有一些体会,其实欣赏的需要就是人们为了从艺术作品中寻求情感的寄托和宣泄,欣赏是一种二次创作,当欣赏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就会引发一种愉悦和满足,也就是一种美感。由此可见,不论是创作还是欣赏,其原动力都是情感。这一讲我们主要探讨情感与创作的关系,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欣赏中的情感问题也就可以逆向自解了。

那么,情感在创作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前面讲过,人们感知外界事物就是以自己的情感去推想,是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同时又将外界事物的美感迁移到自身,以此来实现这种情感回返往复地交流。创作的基础就是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以此形成负载情感和思想的意象。朱光潜先生认为,创作者形成意象的主要心理活动就是创造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分析为“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两种。分想作用就是当我们在感知了外界事物产生创作冲动以后,把某一个意象和许多与之相关的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它是选择意象的基础。许多人也经常产生创作的冲动,甚至还说“可惜我不是文学家,否则能将这件事情写成一部小说”;我们在日常写作中也会遇到类似现象,拿到一个话题,想说的东西塞满了大脑,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理不清头绪。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我们的分想本领太弱。至于联想,在前面我们已经有过专门的讨论,这里主要是指将形成的一个个单独的意象联系起来的一种心理活动。不论我们是在进行分想还是在进行联想,它们发生的内驱力都是情感,换句话说,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没有情感的活动,我们就无法感知事物,就不会形成创作冲动,就无法选择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说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呢?情感是心感于物所引发的一种激动,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没有理智之前就已经有了情感,在理智发展起来以后情感仍然左右着人的理智,不论你从事的是多么机械的事情,甚至在睡梦中,情感的活动始终不会停止,所以我们用“情不自禁”、“情急生智”这些成语来表达情感的初始性特点,我们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有可原”这些成语来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情感初始性特点的运用。

在人的情感中有许多是人所共有的成分,“人之常情”、“不近人情”这些成语说的就是情感的共性特征,比如对父母的敬爱;也有个人所特有的成分,比如有人始终孝敬父母,而有的人长大后却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尊敬父母,“情有独钟”、“人情冷暖”描绘的则是情感的个性化特征。情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正是我们上一讲中所谈到的人们有时对美的感受相同、有时对美的感受却大相径庭的根源。一般说来,共性的情感来自遗传,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所以我们说“情真意切”、“情深似海”;个性的情感形成于环境,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随事迁”、“触景生情”、“对景伤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情感呢?这和创作者表现的内容是密切关联的。概括地说,创作者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写自我的(简称“写我”),另一类是借写他人他物来表现自我的(简称“写他”)。

在“写我”时,我们经常需要从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用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我,用别人的情感来感受自我,把自己的亲历当作别人的事情来分析,这样才不至于被自己的情感纠缠住,才能寻得恰当的意象把自我表现出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说是“写我”的典型事例,如果他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只要几句话就可以完成,可是那就算不得什么艺术了,因而作者从自我的情感中跳出来,去描写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那个时代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写他”时,我们又必须设身处地去想象他人的处境和心理,进入所写人或物的世界,准确地把握他人的情感,并借助恰当的意象加以表现。我国古代男子写的闺怨诗词、古今中外的寓言和童话都是明证,这里不再赘述。

有人说艺术家必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是说他必须有来自灵性的妙悟,也就是情感要丰富;一半是匠人,则是说他必须有工匠一样的技能,技能可以通过模仿、训练获得。可见不论哪一门艺术,天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平时进行的各种艺术训练,包括写作训练,往往都只是在技能方面下功夫,真正的创作必须靠自己去领悟,因为情感活动是一种无法传授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在创作中的情感非常丰富,而有的人就很难调动自己的情感呢?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某人是某方面的天才”,或者“我找不到灵感”。下面我们就对“天才”和“灵感”进行一些讨论。

毫无疑问,“天才”是存在的,否则我们怎么没有成为理查德·克莱德曼,没有成为巴尔扎克,没有成为李白,甚至连和郭敬明都无法相比?但是,有一个通理我们必须接受:天才一部分得于遗传,一部分成于环境,一部分是个人努力。这里我不想对它进行量的分解,我只想提醒大家:遗传那一部分我们无力改变,环境那一部分我们可以改善,努力那一部分是我们要牢牢抓住的。如果后两部分我们把握好了,成为天才还是有很大把握的;而事实上我们更多的是把责任归于遗传,使“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人说,我是天才,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的人说,我没有什么艺术天才,就是下了功夫也是徒劳。名言警句就不再列举了,大家记住我国古代有篇《伤仲永》的文章,还有一个大器晚成的苏洵,这就够了!

毫无疑问,“灵感”也是存在的。大部分人都有过灵感到来的快乐体验,也有过灵感不来的焦灼和灵感中途逃脱的惆怅。不错,灵感是突如其来的,它的到来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它到来之后产生的作用又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苦搜索而不能得的感悟,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它又是突如其去的,走得莫名其妙、无影无踪。灵感到底是个什么神秘东西呢?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却无头无绪,暂时将其搁置,但我们的潜意识仍然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关注着它,一旦某个东西触发了它,就会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这就是灵感的形成原理。这里的日思夜想才是关键,功夫是不会用错的,你自己以为是不劳而获的成果,恰是你潜意识在无形中运行的收效。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就是灵感。灵感哪里来?灵感来自你长期的培养,来自你对创作的执着,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灵感,这是一位不肯光顾懒汉的客人!”当然,灵感的培养不必限于读书,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更不能轻视。

努力去实践吧,让自己随时获得灵感的青睐,成为一个能够驾驭情感的创造者和天才!

 

第八讲  让美伴随你一生

概括一下前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美来源于生活,美的态度又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说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外界事物有三种态度,即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审美的态度,那是为了说理的方便,其实我们在面对一个人或物时,三种态度几乎都是同时存在的,因为真善美本身就是互相依存、和谐统一的。一个容貌漂亮而本质虚伪的人,可能一时让人觉得愉悦,时间一久就难免让人生厌,所有虚伪的表现都是一种“丑”,否则怎么有“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这个成语呢!杨贵妃之所以被迫自缢于马嵬坡,正是因为她祸国殃民的本质所致。有人说世上有两种人最无美感可言:一种是俗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人的本色,对任何事情都从自我出发,凡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必趋之若鹜,凡与己无关的事情都避之唯恐不及,生活态度中缺少“善”的内涵,我们说这种人“俗不可耐”;另一种是伪君子,他们的生活则竭力掩盖人的本色,看上去道貌岸然,实际却男盗女娼,心口不一,欺世盗名,生活态度中缺少“真”的成分,我们说这种人“虚情假意”。要明白,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真实表现。

那么,是不是只有艺术家的生活才是最充满美感的呢?也不尽然。一个为科学而孜孜不倦的人,一生都以求“真”为目的,在他们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对真理的渴望,当一个个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被他们揭示出来时,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我们对他们不是同样给予由衷的赞美吗?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人生的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成为美感的对象了。一位数学家说:当世界可以用数字来描绘时,才是最美的。可见在他的心中始终充满着对美感的追求。一个为善事而不懈努力的人,心中一定充满了美好的情素,每当他们为别人作出了奉献,他们都会感到满心喜悦,我们对他们同样给予崇高的敬意。佛之所以为人们广泛尊崇,就是因为佛教的本质就是“为他”的,是自在而圆融的。

我们还说过,适当的距离产生美感。生活中同样充满着这样的道理。人们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因为君子与小人对个人得失的心理距离不同。一个整天为蝇头小利而忧心忡忡的人,怎么能用欣赏的态度来看待生活呢?怎么能从生活中获得快乐和美感呢?人们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就是因为君子与小人对待友谊的心理距离不同。看上去对友谊十分在意的小人,其实他们对所谓的“友谊”是有所求的,他们看重的不是友谊本身,而是“友谊”能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有所求则必有所失,有所失则必有所怨,也就不能感受到真正友谊的美好了。天天如黏胶一样粘着你的朋友,会让你觉得没有自由,对一个让你失去自由的人,你会觉得是一种累赘和负担,迟早会让你苦不堪言,这种“友谊”不会带给你快乐和美感。

有人说,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人愈能脱离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愈近。人的行动越是自由,就越能使人感到快乐,所以人厌恶限制而追求超脱,现实生活是不可能没有限制的,人们不安于此,于是产生种种苦闷和厌倦,于是去追寻精神的自由,艺术也就由此而生。可见,艺术就是人们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精神生活。

凡是生活,就必然充满着创造,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艺术性的大小,全在人的修养和灵气。任何创造都必然有欣赏,美感就在你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与你相遇。当你看到你的前辈如何按部就班地生活直至死亡,而你即将到来的生活与他别无二致,你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无聊,而去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创造人生,在这个全新的人生旅途中,你感受新奇,欣赏风景,接受挑战,创造奇迹,你会给自己的选择以肯定,这就是成就感,就是你快乐的源泉。即便从生活细节来看,任何人也都是不满足于因循守旧的,别人心口痛而常常抚胸皱眉,你心口不痛也整天抚胸皱眉,这就叫“东施效颦”,东施效颦因为缺少创造,而把美丽动人变成了丑陋可憎。

创造性的生活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生活评价。当你以追求生命的和谐为价值取向时,你的评价就不会被暂时的得失所左右,你的眼光也就一定与众不同。据说一个老者在火车窗口欣赏自己刚买的一双鞋子,一阵风来,把鞋子吹走了一只,别人正在为之惋惜,老者却迅速将另一只鞋子丢到了窗外,别人不解,老者说:“鞋子已经被吹走了一只,后悔和怨恨都毫无意义。我拿着一只鞋子不仅没有用处,反而是个累赘,还会经常引起不快的情绪,不如把这一只也扔出去,捡到的人还可以穿!”这就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大我”的体现,是与“小我”相对的自我审视,是一种和自我拉开“距离”而产生的美。生活中的挫折不会给这种人带来自苦和自欺,却能给他们带来一种自在和自得。

我们已经知道,美感的产生是外物与自我的一种心境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你用什么心态去看待生活,生活就会在你的“心镜”上映出什么样的图像。只有用欣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生活才能展示给你美好的一面。愿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2006.7.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