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与岐山臊子

标签:
健康美食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尤今的散文小品琳琅满目,婀娜多姿。她无疑是短章高手,有不少小品写得隽秀幽默,妙语连珠,风趣活泼,韵味绵长。仅从其涉猎的题材和内容来看,使人颇有“尺幅万里”之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读尤今的散文小品“东坡肉”,便记住了苏轼的《煮肉歌》: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细细品味,蓦地,一种臊子的醇香从远古飘来,顿感满口余香,漫溢身心。
“岐山臊子”不是比“东坡肉”更美更醇更香的肉中精品么!
我找来资料,将二者一一对照:原料,同为五花肉,“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文火烹之,任肉片在铁锅内吟歌久远的历史醇香。五花肉的肥油在文火的攻浸下,一点一点地溶解,瘦肉则吸收肥腴的油脂,因而形成一种绝佳的风味。大约煮一小时后,肥肉丰腴爽脆,入口即化;瘦肉甘香濡润,余香扑鼻。
唯一的区别是:东坡肉切的是肉块,岐山臊子切的是肉片。
二者最大的差异却是在佐料与炒法上。
尤今女士制作“东坡肉”,先用黑酱油、蜜糖和少许五香粉,把肉腌一个小时,然后,在锅里爆香蒜头,大火翻炒一两分钟,再移到有盖的锅里慢慢熬煮个把小时,即可食用。
“岐山臊子”做法是,取五花肉若干,切成两厘米见方薄片,肥瘦单放,把大油化开,加入适量菜油,先把肥肉放进油锅,慢火将肉油浸出,再放瘦肉,文火至七成熟。其间加入盐、醋、酱、香料和辣粉的次序与多寡,皆有祖传的法度,非得经过较长时间细心操练,方可悟之。
倘若比起“东坡肉”来,“岐山臊子”可入菜,亦可调汤,可小碗入酒席,亦可热馍夹肉,醇香、味美、方便,宜久存,确为肉中之精品。笔者自幼长于岐山乡下,耳濡目染家父家母爤肉臊之操作神韵,自鸣得意,常以此佳肴款待天南海北亲朋挚友,皆赞不绝口,余音绕梁。
吃,既是人生的笫一需要,亦即道行深奥的一大学问,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对生活质量是否充满渴望和激情及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