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面·豳豆面
——《周原笔记》之二十一
李西岐
西安岐山商会的首任秘书长王建国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西安岐山文化交流群”,大约是一个多月前邀请我加入到此群里。我因为四十多年来游历陇上,且以笔为旗,稀里糊涂写了三、四百万的文字,刚进去即被乡党们尊称为作家,有点受宠若惊。比较了解我品行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是一个喜欢喧嚣的人,更不会顾及所谓的“知名度”,至于所谓的“宣传、推广和策划”,我大约是不屑一顾的。作家其实就是个手艺活计,只要写出好文章就行了,至于能否流芳百世,那是另一码事儿。君不见,满街转的“起刀磨剪子”的工匠声音洪亮吧,走过就走过了,谁会记得他呢?为此,我在大学任教的女儿特别不理解,她曾经揶揄道:“老爸啊,您老人家得是要学姜子牙——活老八十才出山呀?”我不好反驳她,心里却说,我又没经天纬地之大才,出山作甚?一个闲的牙痛、码字为乐的半茬老汉,讨巧那么多虚头巴脑的玩意儿有啥意思?
但是,咱进来了,谁也不理不睬,光看热闹不说话总不是事儿。于是,我坚持每天将在新浪网上博客里的文稿发一篇,亮一亮相,也算和大家有个面对面的文字交流,毕竟都是乡党么,感情容易沟通,一来二往,在群里结识了不少有识之士,况且,人家都是在西安这座城里混的风生水起的桀物。这就有意思了,他们有文化,又能把生意弄得这么出色,不是桀物是什么?!
好啦。言归正传。说一说扁豆吧。
这是微群里一位乡党问的新问题。
扁豆面大约是陕西人爱吃的面食里最不起眼的一种面食。
有趣的是,老陕称呼扁豆为“豳豆”,而且这种叫法至少有三千多年了吧。
若是查阅网上的资料,有叫“滨豆”的,也有叫“兵豆”的,还有写作“彬豆”的,唯独我写的是“豳豆”。
扁豆又称“萹豆”“稨豆”,还有一种写法是“藊豆”。
有意思的是,我从小只知道它叫“豳豆”的。说实话,我以前并未晓得扁豆的准确读音以及它的来历,大致想来这可能就是岐山人的一种叫法得了。这次写作长篇小说《大周原》过程中,当我对周人所种植的粮食及菜蔬进行考证时,才想起对扁豆的来历做进一步地考证,并且有了以下的解释:
姬氏一族从邰地(今杨凌一带)转战豳地(泛指广义地理范围中的甘肃庆阳、合水、宁县和正宁及陕西长武、彬县和旬邑一带)十余世,至古公亶父不堪忍受游牧民族袭扰,继而迁徙岐山的周原一带(今扶风黄堆和岐山京当一带)。姬氏一族的祖先后稷,曾经是殷商的“农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他当然是这个领域里的专家么。后稷不但是一个好官,他的勤奋和智商亦算是一流的桀物,因地制宜是他对华夏民族的最大贡献。譬如,他在豳地大量地种植豆类,不但解决了粮食供应的不足,更是为平民的饮食结构及营养平衡做出了开天辟地以来的杰出贡献。为此,《诗经·豳风·七月》及《诗经·小雅》诗篇中多次提到烹菽、采菽和获菽(岐山人读“shi”)。
豳豆只是众多豆类中的一类。豆科
(Leguminosae)小扁豆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又名滨豆、兵豆、鸡眼豆。一种粮食和绿肥兼用作物,染色体数
2n=14,起源于亚洲西南部和地中海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栽培。约在青铜器时代传布到地中海、亚洲和欧洲。现在世界各地都有种植,分大粒和小粒两个亚种,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和南北美洲栽培的主要是大粒亚种,亚洲南部和欧洲东部主要是小粒亚种。株高10~75厘米,有矮丛生、直立和半蔓生类型。羽状复叶,小叶8~14片,椭圆形;复叶基部有叶枕,缺水时可使复叶闭合以减少水分蒸发。总状花序,花白色或紫色;二体雄蕊(9+1)。荚果内含种子1~2粒,子粒扁薄,凸透镜形,表面平滑,有浅红、黄、黑、绿、灰褐等色,或带斑点、斑纹。大粒种表面有的有皱纹,脐小。小扁豆是长日照作物,也有中性的。喜温暖干燥气候。耐旱性强而不耐湿。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18~21,结荚期最适温度为24左右。生育期90~120天。种子休眠期短,子叶不出土。适宜于砂质壤土而不适于酸性土壤。单播时因茎杆葡匐,影响产量,常与大麦或小麦混播。一般在荚果约有三分之二呈黄褐色时收获、脱粒。主要病害有萎蔫病、根腐病和锈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豆象鼻虫、豆荚斑螟等,且缺乏有效的根瘤菌以及根瘤受豆象幼虫侵害是小扁豆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种皮的小扁豆子粒含蛋白质约24%,并含维生素B1、B2
烟酸等。欧美国家,常用以制罐头食品或煮汤菜。中国主要将小扁豆与小麦、玉米磨成混合粉制作面食或以小扁豆粉制凉粉;嫩叶、青荚、豆芽作蔬菜。豆秸含蛋白质约4.4%,是优质饲料,也常于开花时翻入土中用作绿肥。
用豳豆做豳豆面,是最好不过的面食之一。我记得娘是这样做的,先把豳豆用清水反复地淘洗干净,下到锅里煮一个多小时,等到煮熟煮透了,捞出来备用。在这期间,娘合好面,反复地揉光,再用刀切成旗花面,下到热锅里莲花转,等到旗花面七成熟了,把煮好的豳豆下到锅里,煮几分钟即可食用。当然,娘一定会炝一些葱花的,漂在碗上,那就是一个爨啊。娘或者会因时令而为,在豳豆面里下一些荠儿菜、苜蓿之类的野菜,这样的豳豆面咋能不令人口舌生津呢。如今,娘去了天国十几载,这样的美味只能在唏嘘中回味了。
在乡下,豳豆还有一种吃法:豳豆拌汤。做法是,把面拌成絮絮状,下到热水锅里溢了,再把煮熟的豳豆下进去,稍煮一会即可食用,倘若比起纯粹的拌汤来,味美奇香,更要略胜一筹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