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阘”(ta)的由来及释义
——《周原笔记》之五十八
李西岐
”阘“,是岐山人口语里的自称与谦称。
我曾在拙文《西府方言·岐山话》里有一段论述:西府人说话,皆亮嗓,多用去声,亦穿插入声,发音沉重,咬字生硬,如鳖咬铁锨。西府方言大致相同,语音基本相似,一般俗称西府话。这是个方言区,并非方言点。本地人民相互言谈并无障碍,只有个别县在少量称谓上有区别,如“阘(咱)岐山,伢(咱)凤翔,查(咱)宝鸡”,就是一例。
关于“阘”(ta)字,《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阘懦”,(书)地位低下,软弱无能。“阘茸”(书)卑贱;低劣。
显然,这个阘字,是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也可作名词。譬如,“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汉书•司马迁传》。
阘,另外一种读音为“da",是指楼上的窗户。例如:关阘(关上楼上小门)门楼上屋阘,门楼上屋。《广韵》;门上横梁门上梁谓之瑁,瑁谓之阘。《营造法式》;阘鞠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资治通鉴》
人民日报2018年07月10日红船观澜:(麦
辰)为官需“耐烦”里有一段话:
清代廉吏陈宏谋在其《从政遗规·耿恭简公耐烦说》中曾讨论过为官者“耐烦”的问题:“居官莅事,牒诉纷错,日出事生。欲每事躬亲料理,未有不以为苦者。一有厌苦之心,便有不耐之意。或草率了事,或假手他人,或阘茸稽延,或急遽无序。民亦多蒙其累,事便不得其平。”大意是,为官要“耐烦”琐碎小事,不论事情多少,亦不论大小都不能怠慢,否则草率了事,拖沓敷衍,老百姓就要受苦了,事情也做不好。最后,陈宏谋还慨叹:“不耐烦所带来的后果,真是不小啊!”
岐山是周礼之乡,岐人久经周礼熏陶,其性格多柔软,思维缜密,接人待物,谦虚谨慎。予以为,岐山方言里的“阘”,是由楼上的小窗户引申为谦称抑或鄙人,极具古意,正是一种谦逊的周礼遗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