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下庐诗文稿》:一位从政者的心路历程
标签:
文化周原周礼诗词 |
分类: 文学评论 |
《岐下庐诗文稿》:一位从政者的心路历程
我与孟建国先生相知相悉,大约只是近五六年的事。我在兰州讨生活期间,即通过多种媒介拜读了他大量地诗词,因为曾同在一个“岐下”,便平添了几分亲切,几分仰慕。这些年来客居西安,我有幸成为西安岐山商会的文化顾问,期间与商会总顾问孟建国先生交往甚多,也对其从政以来的累累政绩乃至为人做事有了一定地了解,学工、从政、爱文,构成了丰盈多彩的人生况味。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正直自律之人,一个收放自如之人,一个率性洒脱之人。
其一,孟建国先生农裔之身份,奠定了他对农村农业的深厚情感以及克己奉公的正直自律之初心
孟建国先生出身于岐下农家,年轻时当过几年农民,后来上了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岐山、宝鸡、凤翔、泾阳、杨陵农业示范区和省土地管理局工作期间,即对所管辖的区域经济发展倾注了满腔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与破解改革难题,殚精竭虑,成绩斐然。面对经济发展和科技攻关,他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即不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领导干部,制定地方发展方略、推行农业改革方案、寻找破解难题方法,必须深刻学习与领会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此,孟建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刻苦地读书学习,几乎成了他排遣工作压力继而获取前行动力的唯一途径。而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区域发展理论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加之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和考察国内外多个地域农业实体与科研院校,在此基础上,他先后执笔撰写了大量地文稿,如在“经济改革与发展”题目下,《按城乡一体化要求改革劳动力管理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一些问题的的思考》《地方机构改革的配套原则》等论稿中缜密思考,了然于胸,一字一珠,可谓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如在“区域发展探索”题目下,《宝鸡军工转民用实践的启示意义》《陕西土地省情与利用方式转变》《实行差别政策是促进西部快速发展的必要选择》等论稿中,孟建国显然是站在改革发展的高地,提纲挈领,求真求实,颇有心得。他殷切地希望并期待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在深入改革之际迸发出蓬蓬勃勃地无限生机,其拳拳之心,可敬可叹。
孟建国先生胸怀一颗仁德智慧之心,在他从政的几十年岁月中,始终坚守个人道德操守,时刻不忘农裔勤政为民之朴素本色。我从他的《怎样做一名好的领导干部》和《变要我自律为我要自律》中,读出了其严于律己、正直善良、不唯上、不唯书的高风亮节,进一步体味到他对农村农业的深厚情感以及克己奉公的正直自律之初心。
其二,孟建国先生英才卓硕,源自周礼之乡的耳濡目染以及自身的聪颖顿悟与博览群书
孟建国先生是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若是考据周秦汉唐,位列高位者且勤政擅长诗词者,可以说比比皆是。
孟建国生长于“飘风自南”的凤凰山下,那里曾经是元圣周公旦的官邸及家族驻地。而追寻他的诗歌写作历程,当源自少年时的文学情结及其后工作生活在诗意弥漫的关中道上,《诗经》的滋养,汉赋的侵淫,楚辞的激励,唐诗的陶冶,乃至宋词、元曲与秦腔剧目的润泽,使其在诗词歌赋吟唱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大放异彩,佳作不断。而这次收录在新著中的诗词大约有五百多首,雪泥鸿爪,精彩纷呈:
一是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六朝•刘勰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也。”孟建国从18岁开始写诗,且已才华显露,出手不俗,如作者23岁时写得《行道树遐思》:“驿外倾心树与花,一排挺立一骄奢。明葩遭雨即凋谢,直干迎催不曲斜。灿烂峥嵘行道树,傲然天地藐风沙。为人若使正如彼,尘路小青笑紫霞。”触景生情,感悟伤怀。诗人发乎于真情之吟歌,往往能触及读者之心灵柔软处,如《放蜂人》:“携子偕妻走四方,沟旁路畔作良乡。风朋雨友寻常事,乐得群箱有蜜香。”
二是意境深邃,新意迭出。清•王国维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孟建国走州过县几十载,凡其鼎力辛劳之地,均有诗词面世,如
“东湖柳”:“倚得苏公诗笔手,栽植夹岸遍园周。沧桑风雨千年后,斑驳陆离百态悠。金絮飘飘花漫地,银波旖旎绿翻绸。一湖荡漾先生树,到处逢人说柳虬。”遣词造句,绮丽华美。而《凤翔三绝》短短三首七言,便将“东湖柳”之飘逸,“姑娘手”之灵巧,“西凤酒”之醇厚,描绘的“琴调和畅,诗韵清绝”。
三是精于叙事,摇荡多姿。叙事诗通过写人论事来抒发情感,人物性格突出,情节完整集中,方能达到情景交融、层次分明之目的。而妇孺皆知的《木兰诗》《长歌行》与《琵琶行》,则是其中的代表佳作。我读孟建国的《东湖巡礼》《安吴寡妇》《长安怀古》《华山秋》等诗篇,诗句平铺直叙,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摇荡多姿。尽管诗人对不同题材的吟唱,运用的手法各有侧重,但其秉承司马迁等史家“以人记事”之传统,以其诗人慧眼,善于取题,并以诗史思维的方式来把控叙事对象,在浅吟低唱中契合了诗史异质同源的文化遇合。
四是慷慨激昂,开阔雄壮。词,乃诗之别体也,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延至宋代,随即进入蓬蓬勃勃地爆发期。范仲淹、欧阳修即景抒怀,气象高迈,苏轼矫首高歌,奇怀逸气,张孝祥志气昂扬,警顽起懦,辛弃疾悲歌慷慨,激励人心。他们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两宋词家的最高水平。孟建国秉承宋元词人之文化传统,无论状物写景,叙述怀人,极力躲避宋词中的脂粉气与婉约情调,使得自家的词格始终朝着清疏峻洁、坦率开朗、豪迈奔放之路步履坚定,铿锵前行,如《鹧鸪天•十月雪》:“浓叶青青忽遇欺,折枝损叶状离离。物候自有天然序,底事秋华雪便滋?
心不舍,意难违,冰封寒锁志宁移?风霜万里容颜在,纵到三冬仍碧熙。”睹雪思物,意犹未尽。再如《自度曲•夔州观景》“桃园失大义,遗恨失千年”一句,写尽刘关张为了桃园结义之“小义”,却失去了蜀汉之大义,无可奈何花落去,遗恨逾千载。
五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属性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之性质。它最早出现于战国诸子散文中,谓之“短赋”;以屈原为首的“骚体”滥觞,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之“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谓之“辞赋”;魏晋以降,赋逐渐向骈俪方向拓展,称之“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谓之“律赋”;宋代文人多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之“文赋”。以曹植的《洛神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前赤壁赋》等佳作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几十年来,孟建国撰写了不少赋文,如《岐山赋》《杨陵赋》《泾阳赋》《凤翔赋》《宝鸡赋》《西安交大百廿年赋》等数十篇赋文,其中以《岐山赋》成就最高,“凤鸣岐山,声闻九天。山河焕彩,光弥宇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岐山之下圣人出,岐山之上凤凰鸣,和鸣千古神州启,唤起春风遍地更。华夏文明五千载,文字历史溯源岐山;周室江山八百岁,文明传承发轫周原”。在长达两千多字的赋文中,孟建国充分调动蕴藏胸腔炽热之滚滚情绪,数典怀祖,大开大合,情韵深致,理意透辟,郁郁顿挫,精湛缜密,堪称当代不可多得之赋文佳作。此赋被勒石于岐山凤鸣大酒店广场,成为宣传岐山的靓丽名片。
孟建国先生撰写了大量地楹联,这些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因地制宜,趣味横生。另外,他还吟唱了不少现代白话诗,诗意盎然。我不太懂现代诗,不再饶舌。
其三,孟建国先生终身从政,必然会在其作品中凸显“论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的创作思想与执政理念
举凡历代诗人词家,有不少流传甚广的经典诗词,其作者却是担任要职的一方大员,如唐代贺知章、韦应物、刘禹锡、李绅、白居易、张九龄、元稹、高适、韩愈、杜牧、柳宗元等,群星灿烂。如宋代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范仲淹等,枚不胜举。这些朝廷要员,科举进士,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掌管一方,政绩斐然,先贤圣杰之治国理念,往往能成为他们关注国家命运和民间疾苦的创作源泉。如李绅的《悯农》,白居易的《卖炭翁》和《长恨歌》,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念奴娇》,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等。这些大气磅礴的俊秀诗词,显示了杰出诗人们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孟建国毕业于西安交大电机系,学工,即从岐山、宝鸡、凤翔、泾阳、杨陵沿着从政之路坦然走来,他值守多个工作岗位,严于律己,勤政爱民,怜悯百姓疾苦,针砭世风恶俗,如《减负歌》:“农人稍温饱,摊派接踵来。体小背负重,其苦亦何哀!有司察民瘼,检查属兴差。懵头只问五,乱在五之乖。花样何其多,手段何其歪!譬若唐僧肉,争食亦哀哉。愧我执县事,止遏力未陪。兹事枉食禄,殷忧常存哀。”在此,我们不妨把孟诗与李绅《悯农》中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做一比较,诗人体察民意、怜悯怀忧之情愫,虽然相隔千年之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耳。再如《莲塘》:“合污同流非夙愿,冰清玉净也难全。且将足腿入泥水,留得头身作炬莲。”
莲,出污泥而不染,冰清玉洁,是古今文人之人格象征。诗人看似平铺直叙,却是赋予莲以鲜活的生命意涵,其内心坚守的“论事以讽”之率真,跃然纸上。
应该指出的是,这部选集里收录了一部分孟建国先生早期的作品,有些诗文略显稚嫩,正如他在《自序》里说得那样,“回忆我之学诗写诗,自然也经历了一个从未知到渐知的较长过程。”而选集中的“内容则保持原貌,以体现当时的认识和水平。”君不见,多年媳妇熬成婆,回头再看一眼当年新媳妇时的青涩本貌,不正是体现了孟君人老诗妙之精神境界的通达与敞亮嘛。
我知道,孟建国先生这部新著,当属献给自己古稀之岁一份厚重的贺礼。值得推崇的是,他坦然面对自己曾经走过的人生之路,堂堂正正,身心通透,谦逊质朴,无怨无悔,此生足矣。
前一篇:茫茫秦岭中的余音回荡
后一篇:一张泛黄的出生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