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多样性
——再议与孙亚斐的笔墨官司
李西岐
文学创作与评论,是文学作品翱翔的双翼。
所以,任何一个作者是不会拒绝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批评的。况且,一旦作品问世,它就具有了公开性,形形色色的读者对作品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拙作《金城关》里用了大量的兰州方言和陕西方言,构成了此作品语言的多样性,凸显了典型环境中的地域性特征。为此。长安大学霍忠义教授对《金城关》的语言特色做了很好的批评:“本书中的方言运用,涉及面大、使用量大,稍作梳理,就可以看出,李西岐的高明之处在书中既有方言单独使用,还有更值得称道的是将方言和歇后语完美结合,将方言与绝妙的比喻珠联璧合,不但让读者眼前一亮,更会让读者心头一动。”
就在我写“拿孙亚斐‘做人不要李西岐’说事”一文的留言里,读者行走在西部的草原2011-03-31
16:05:48
上周刚刚买到您签售的《金城关》。看着特亲切,特实际!好多调侃的兰州话笑死人。
那么,同样的是读者,做人与读书的境界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这个孙亚斐对 《金城关》里“现在当官的,哪个不是吃官饭,放私骆驼?”一句话,先是嘲讽挖苦作者,是因为没能耐当上官才说“风凉话”的。由此可见,“官迷心窍”——官的观念在小小年纪的孙亚斐眼里,是多么的重要啊。中国写官场小说的作家太多了,以此推论,难道所有的人是因为当不上官,才具有了酸葡萄情节?!
我想,即使一个初中生,恐怕也不会得出如此可笑之极的低级结论。
继而孙亚斐提出反证:我的领导就不是你说的这样,我到时觉得你想当领导没当上,于是发此感慨。
这真是狗戴嚼子——胡勒。
说句实在话,我在兰州新闻界有许多记者朋友,包括孙某人供职的报社,前后多名领导都与我有很好的私交。他们多年来兢兢业业,我有目共睹,非常敬慕。
如果不是脑残,自然不会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滑稽闹剧!
我回复孙某人时,用什么词,确实想了很多,最后选择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浅薄”,没想到会引来他歇斯底里地吼道:做人不要李西岐。
于是,我在博文里回答:我不是名人啊,你没事找事,有意思吗?这样狗扯连环,不是浅薄又是什么?而且,这样的人潜伏在一个党报社里,真的是如他所自我标榜,就是他的领导的乖巧的下属?依我多年来的人生经历来看,实际上这样口是心非的人,往往是“余则成”第二。
我在兰州也快四十年了,兰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金城关》后记里说过:
我不知道读者该怎样评价它,也不期望它会成为一部所谓的“大作”,写了也就写了,我只希望能比较准确地记录下二十世纪末最后十年,一群生活在西北大地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尴尬人生,也就知足了。我欣慰的是,写作成为我反刍生活、品味生活、体味生命过程的一种形式。人吃辣子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写作又是我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事罢了。说句老实话,文学使我的生命的航船充满了曲折和玄机,它使我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甚至痛不欲生。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活嘛?!老陕嘛,个个都是些倔驴犟板筋,一步一个脚印,认定的方向会坚定不移地走到底,一条道儿走到黑的。那我可就死皮赖脸地活下去,没完没了地写下去了。
李西岐
回复@孙亚斐:我多年来在兰州新闻界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记者?你既然没完没了,等我这几天忙罢了。我想会会你,等待你大记者的教诲!(3月31日
08:29)
多年前,我也和别人有过此类过节,后来经过沟通,反而成了好朋友。我想,孙某人有自知之明,这几天抓紧时间,恶补一下文学概论之类的基本常识,这个浅薄的道理就会明白过来,不愉快变成皆大欢喜,这场笔墨官司的意义就实现了。
孙亚斐 回复@李西岐:我不是大记者,对你也谈不上教诲。但是,稍有智慧的人对你的观点都不会苟同,持批评意见者则不在少数。还有,还有,做人不要李西岐怎么了,做人也不要孙亚斐,我自知自己不完美,没有像您对自己那么有信心。我丝毫没人想借你出名的意思,谁要有这个想法就找错认人了。想会面随时恭候。(4月2日
09:09)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这个孙某人真是瓜怂,按我们陕西话说,瓜得实实的。在我看来,他想问题仿佛不经过大脑似地?呵呵!简直不可救药了。他难道连我的讽刺意味没看出来吗?更为悲哀的是,他连做人的起码常识都不懂,还整天在网络上溜达,难道竟然不知“做人不要李西岐”是对别人的人身攻击嘛!尽管我有气,我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攻击别人“做人不要×××”的。但是,孙某人竟然可以无羞无臊地说“做人也不要孙亚斐”。
天啦!额滴神啊!
这不是兰州人说的“夯客”,又是什么?!
孙某人言辞凿凿地说,“但是,稍有智慧的人对你的观点都不会苟同,持批评意见者则不在少数。”孙某人激情四溢、容易冲动的老毛病又犯了,就像传统相声里讥讽的“莽撞人”,又在不分皂白地乱棍打人了。
这几天,我还稍微做了一些案头准备,期望采取相互交流的方式,讨论一下新闻与文学的关系,现在看来真是用不上了。再讨论的话,不知又会闹出什么“鸡对鸭讲”的笑话来。
如果孙某人视力不差,自己可以看到博文后面,似乎没有几个人赞同你这个大记者的观点。反而给我多年来尊敬的并发表过几十篇作品的兰州日报社抹了黑!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且这鸟这么不给力,怎么飞也飞不高哦。
孙某人短短一百多字里语法不通,字里行间的错误就不一一说了,留给他自己慢慢地省悟去吧。
这样的人我还值得和他会面吗?还值得进一步交流嘛!笑死人了,拉倒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