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学做了“省长”“部长”
(2010-06-16 11:39:16)
标签:
同学部长省长教授 |
分类: 杂谈 |
中国是个“五缘”网络社会,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神缘,其中学缘是最纯真无邪的。老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比自己强,同学总希望同学发达。我在学校读过23年书,从小学、初中、高中、中师、大学一直到博士,直接、间接的同学成千上万,尽管风风雨雨中许多同学失去了联系,岁月淹没了同学之间的来往,但人过中年以后,恋旧心态日浓,每每想起当年同学之间无拘无束的生活,天真的情谊,仍然流连无比,回味无穷。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村里的小学度过的,由于岁月的久远,记忆非常淡漠了。在我的脑海里,小学同学中没有留下多少我不忘的痕迹,除了一些逝去的生命外,他们大多是芸芸众生中再普通不过的劳动者,每日每时都在为衣食奔波着,忙碌着,一张张脸上留下的只有刀削似地皱纹和呆滞的目光。他们唯一感到自豪的就是辈份上已经成为几个孙子孙女的爷爷和奶奶,至于和他们谈论什么“GDP”、“全球化”、“巴菲特”,他们一脸茫然,反问的是 “要不要钱”、“好不好吃”。他们行色匆匆,披星戴月,尽管在茫茫人海中难觅他们的踪迹,但他们内心非常平静,生活得比我这样的所谓“大教授”幸福得多,满足得多。
我的初中、高中和中师的同学,都是家乡中的娇娇者,因此大部分都活得有滋有味。这些同学中,大都在家乡的中学、小学做了教师、当了校长什么的,少数的同学从了政,做了基层领导。别看他们官不大,位不高,但都有自己的一块领域,一方天地,很是风光气派。每次我与他们通话或联系,他们总是豪情满怀地叮嘱我:回家乡看看,我派车来接你。言语中给我的感觉,他们肯定比我活得潇洒自如,日子比我过得舒心痛快。
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同学,数量只有100多人,离分别的时间最近,来往最密切,因而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最深。我的这些同学可都了不得,在各自的领域风光无限。在大学工作的大都成了教授、博导,做了校长、院长,如中央财经大学的副校长李俊生教授、财经研究院的院长王雍君教授,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蒋三庚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叶静怡教授、曹和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校长李进教授,北京物资学院的党委书记刘木春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副院长张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于同申教授,陕西石油学院院长胡健教授,江西宜春学院的院长姚电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陆跃祥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的安佳教授,海南师范大学的陈为毅教授,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副校长严博非教授、陈厚忠教授、王学思教授……。在科研机构的,也大都成果丰硕,成了研究员,如本科同学韩朝华先生,在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很有造诣,博士同学张承惠研究员等,都是国内知名的学者。在政界官场上的,做得成功的也不少,本科同学袁贵仁,成了内阁成员,作了教育部长;博士同学江泽林,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还有博士同学李朴民,正司级领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言人,研究室主任;博士同学余明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还有黄建中、张德本等,都是副局长、司长以上的官员,虽暂时没有成为部长、省长什么的,但前程光明,在各自岗位上有声有色。
同学之间的感情是最纯真、无私的,我虽然无求于这些同学给我带来什么名利,也不想给他们添什么麻烦,但我确实从内心里为我有这些优秀的同学而高兴自豪,并且衷心祝愿他们一个个更加发达,更加风光无限。我也常用我的同学的成功来鞭策自己。限于自身的能力、背景和德才,我平平凡凡,没有大的成就,没有官场上、生意场上的显赫,但我为人正直,工作勤奋,学习刻苦,过得很充实。我非常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每天孜孜以求,教学科研,培养学生,闲来看看书,读读报,上上网,思考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忙中取乐,苦中求真,做点自己感兴趣的“学问”,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学生身上,兴趣很浓,滋味丰富,乐在其中。趁2010年端午节之机,涂鸦这篇博客短文,祝愿我的各位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同学,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在各自的岗位上事业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