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何其多
(2010-06-14 15:56:00)
标签:
工程211工程985工程质量工程 |
分类: 杂谈 |
所谓“工程”者,一定是规模大、覆盖范围广、影响深远、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多、工作量大且复杂、需要的时间周期长的大型协作活动。所以词典上将“工程”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在学科上有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建筑工程、遗传工程、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航天工程等。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立项的需要,直接称之为某某工程。
由于“工程”是一种全面的、大型的、复杂的包含着很多子项目的系统,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往往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举全国之力,进行一些关系到全局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千秋伟业的大项目,诸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工程”、“曼哈顿工程”,中国的“嫦娥奔月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希望工程”等。
但是,今日之中国,干什么事都成了“工程”,一些部门、一些地区的领导人,为了追求政绩,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将“工作”作“工程”滥用,领导号召读几本书,打几口井,送几个钱,种几亩菜,栽几棵树,本来是正常的管理工作,却为了表示它的重要性,故意哗众取宠地宣传为“工程”,导致“工程”满天飞。正如四川泸州李映玲同志在《人民日报》的“公民论坛”栏目中所描述的:农民扯上几块白塑料布,搭建几个日光温室,就称之为“白色工程”;领导在示范园里种了几亩草地,就美其名曰“绿色工程”;为农民送去几本科普读物,帮助村委会建了几间图书室,就誉之为“书架子工程”;为贫困农民发放修房盖屋贷款,就成了“安居乐业工程”;上级扶持打了几口深井,就成了“安全饮水工程”。还有什么“马工程”、“人心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信用工程”、“爱心工程”、“生态家园工程”、“千村百万工程”、“万人恳谈工程”、“母亲工程”、“光明工程”、“送温暖工程”、“质量工程”,等等,数不胜数。
“工程”泛滥,殃及文化、教育、科研。众所周知,文化、教育、科研是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慢火炖豆腐,才能出珍品、精品,心急不得,浮躁不得,用“工程”的方式来办理,就会坏事,就会出赝品、次品,就会假冒伪劣,劣币驱逐良币。可是我们一些文化、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者,习惯“工程”思维,生怕没有“工程”就会被冷落似的,看到社会上“工程”泛滥,也沉不住气,耐不住性子,于是就跟风赶潮,动辄以“工程”来管理文化、教育、科研,推出了无数的所谓“工程”,什么“五个一工程”、“网络文化创意工程”、“211工程”、“985工程”、“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科技立法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创新工程”、“节能减排工程”,等等,不胜枚举。好端端的“工程”被亵渎,被矮化,以至于人们怕“工程”,恐惧“工程”,甚至谈“工程色变”,因为一讲“工程”,就需要花纳税人白花花的银子。
如今的中国,真是处处是“工程”,时时谈“工程”,因为只有有“工程”,才会有地位、职位,才会有钱有关系。现在已经推出了“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照此发展下去,说不定哪一天就要推出“吃饭工程”、“喝水工程”、“穿衣工程”、“拉屎拉尿工程”。因为比起社会上已经流行的那些所谓“工程”来说,“吃喝拉撒”是惠及所有国民、范围最广、意义最大、最实在的事,如果这样的事不“工程”,那么那些花里胡哨的“工程”又顶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