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我从小就希望依靠自己双脚的勤快、双手的勤劳来养家糊口,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要靠自己的“嘴皮子”和“笔杆子”挣钱为生,更未想过要做一个所谓的什么“学者”或教授来扬名吐气。岂奈无心插柳柳却成荫,活到不惑之年的我竟也成为了教授,并培养起硕士生和博士生,当了博士生导师,常常在媒体和报刊上出头露面,变成了专家学者。
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做教授后的开头几年尚还觉得新鲜,因为不管如何,我这个教授还是自己通过努力和拼命实实在在获得的。但是时间一长,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教授”、“学者”满天飞,满大街都是印着各种各样名片的这个“家”哪个“家”,形形色色的会议介绍中拥有“教授”、“专家”名衔的各色人等光怪陆离,“书记教授”、“部长教授”、“司长教授”、“厂长教授”、“经理教授”、“老板教授”不一而足,甚至还有许多的“处长教授”、“科长教授”,真可谓“教授”满街走,“学者”多如狗------。更有甚者,报刊媒体上一些冠有“教授”头衔的所谓“学者”,为了一己之利,往往昧着学术良心和人格尊严,或者为五斗米折腰,或者为蝇头小利屈膝,或者为一官半职阿諛逢迎,或者为名缰利锁趋炎附势。如今的“教授”、“学者”似乎越来越多地患上了“软骨症”,是“缺钙”还是“环境不适”、“水土失调”所致,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的“教授”和“学者”越来越没有了自主精神、批判意识,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概念,我们时代的学术越来越成为了“注释之学”,越来越“不学无术”。“教授”、“学者”的称谓越来越让我感到苦恼和不安,我自己也似乎越来越多地为时代所不容。
我想做个好的教授,好的“学者”,我也希望修养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学者”灵魂,崇尚太史的秉笔直书、刚正不阿。远者不说,近者学界楷模,常常令我景仰无比。谭嗣同的“变法流血者自嗣同始”的气概,鲁迅毫无半点奴颜和媚骨的“硬骨头”精神,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施舍的救济粮”的人格,闻一多、李公朴面对敌人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的气节,还有王国维、梁漱溟、马寅初、白寿彝、柏杨、李敖------无不成为我心中的偶像。且不说他们的学识,单说他们的独立人格、自主精神,不人云亦云的骨气,恰恰是我们学界缺失的灵魂。但愿我们的“学者”和“教授”重新修练精神的家园,找回丢失的人格和灵魂,成为真正的学者和教授,提升我们这个时代的魅力和追求。
“精神”,学者的“精神”是学术的真谛。没有“精神”的学者称不上一个好学者,至多也只能算一个无良的“学者”。没有学者的“精神”,就没有学术的内涵。要提升学术的内涵,必先铸造学者的“精神”,塑造学者的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者需要追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