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生报到时
(2023-09-02 05:13:13)
标签:
新生报到全家相送没有能力教育现象 |
分类: 人生百态 |
大学一般九月中旬开学。北京理工大学研二学生马晓月,从北京骑摩托车1500多公里,到杭州报到 ;昆明的文迪,用20天时间,骑自行车2023公里到武汉大学报到。他们使我肃然起敬,不禁想起以往开学报到的其他情形。
西安科技大学樊同学在父母和爷爷奶奶、弟弟陪伴下到学校报到,一行六人,兴高采烈。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兴致勃勃,一家人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开车,跨越千里专程相送。
安徽某考生录取到哈尔滨的大学,相距2000多公里。他由奶奶亲手带大,从未出过远门。奶奶不放心,尽管已经74岁,还是直接送到哈尔滨。从南往北走,天气越走越凉爽,奶奶心甘情愿,孙子心安理得。
沈阳考生王某,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外婆外公和父母千里相送,直达广州。他们说平时一家人总是在一起,这次孩子大学报到,当然一起远送了。再说,回去的途中,可以浏览大江南北的美丽河山,如同一次免费的旅游。
某高校开学,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来报到,不少有家长陪同。学校周边的酒店都已爆满,许多家长选择在学校的体育馆内休息一晚。体育馆内有中央空调,只要提供竹席就可以应付。
上海也是如此,新生报到,人如潮涌。市区的新生,大多不乘地铁、公交,由父母开车直接送到大学门口。大学只好请交警来指挥交通,安排停车。父母拉着拉杆箱跟在后面,心甘情愿做丫鬟书童。
这些新生大多没有自理能力,不要说烧菜做饭,就是铺床叠被洗衣服,也如老虎抓天,不知从何下手;他们丢三落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往往不知怎么放置;他们未经世面,待人接物、处理问题,都感到束手无策。这是由于生活条件太好,过度专注文化学习所致。所以,高分低能,让人放心不下。
我考取的大学,在千里之外。五六十年前,交通不便,必须汽车到南通,在南通港乘船到南京,再换乘火车。那时候,生活条件差,需要随身带着铺盖卷和大部分生活必需品。我本来最远只到过南通城,家里父母干农活还来不及,不可能送行。因此,再苦再难,也要自己走。我独自买票上船上车,托运行李,到录取学校报到。
我后来与同事陈老师说起报到往事,他笑着说:“你第一程乘了公交车,真幸福!我考取南京大学,硬是从姜灶港农村背负行囊,步行几十里路,到南通港去乘轮船。”那时候,农村考生,都是如此。
现在的新生,大多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宠爱有加,只要求用心读书,唯恐吃苦受累。从小自私懒惰,情商低下。家里有一个苹果,必然非他莫属;给客人倒杯茶,不知道多满多浅;长辈的至亲好友到访,视而不见,继续做功课……
这些新生,有的在大学毕业以后,眼高手低,几千元的月薪不愿问津,甘心啃老;身份证、手机,甚至重要的文件、图纸丢失,经常见诸官媒;相亲场所,父母代为物色,促成见面后,不知言谈交流,各自玩手机;亲人生病住院,听而不闻,不去探视……这样的人何以承担大任?
新生报到时发生的这些现象,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尽管不是个个如此,但已很普遍。有识之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