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和“五伦”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说君要为臣做出榜样,父要为子做出榜样,夫要为妻做出榜样;“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五种重要素质。这两者合并起来,叫做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根本道德规范,在维护中国长期封建统治的过程中,发挥过决定性的作用。
“五伦”是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人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他们之间应该做到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说,君臣之间要有礼仪之道,父子之间要有骨肉之亲,夫妇挚爱而内外有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确定并赋予“三纲”以“榜样”、“示范”的意义,突出了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君、父、夫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在国家、社会、家庭中,每个人应该懂得以怎样的状态生活,应该懂得怎样努力做好自己,“三纲”明确了责任主体。使每一个成员地位明确,身份固定,学有榜样。
“五常”是为了达到“三纲”要求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仁”是最高、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标准,就是爱;“义”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责任和奉献;“礼”是内在精神,是待人接物的个人修养;“智”是思想能力,就是道德智慧和科学智慧;“信”是责任性,对自己的言论,一诺千金,勇于承担责任。
“五伦”以家族为本,把家族血缘的情理上升为社会伦理和国家政治原理。确定了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体系,是双向的人伦义务转变为等级服从,实现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化的统一。“五伦”建立起身、家、国、社会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把返本回报为起点的互惠的双向关系,确立为以“孝悌”为基础的道德价值取向。
“三纲五常”、“五伦”都是道德层面的概念,他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对提高国民素养、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但是,他们并不完全等同,在其作用方面,仍有一定区别。如果说“三纲五常”有偏向于管理,有利于治国的话,那么,“五伦”更倾向于指导人际交往,有利于提升人的品味。
这些伦理道德在培养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加强自我调节、强调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纲五常”和“五伦”是管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除了扼杀创造力、重男轻女以外,仍然适用于现代的民主社会。
比如一个政府机构,或者机关团体,总要有人担任领导。领导之与下属的工作人员,与君臣关系类似。领导干部必需胸怀全局,以身作则,勇于担当,廉洁奉公。工作人员必须向领导学习,勤忠职守,努力工作,做得比布置得更好。这样就能体现出领导责任的主导性、整体性、有效性。现在虽然不叫君臣关系,但它的本质大致相同。
否则,领导不像领导,员工不像员工,各行其是,随心所欲,就会互相推诿、彼此扯皮、纠缠不清。纵然倡导民主,也不能按部就班,实现和谐稳定。要是那样,天下大乱,社会倒退,人民受苦,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三纲五常”、“五伦”理论在中国能够长久流传,统治中国几千年,其中必定有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以他山之石,攻此山之玉,吸取它的精华,为我所用。
(代作国外中文系本科作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