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摄影琐事(随笔)
(2025-05-19 06:40:18)分类: 泥民草传 |
我的摄影琐事(随笔)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说我的爷爷至死也沒有留下一张照片,我的父亲直到30岁参加工作才有了人生第一照(工作证用),我到13岁小学毕业才头一次进了照相馆,我的儿子满一百天时,特的请人帮忙照相留念,才有了人生大照,我的孙子刚刚出生,相机就留下了他的人生第一照。国家大发展,时代在进步,观察一家几代人的人生第一照可见一斑。
今天,我想再写一段小文,接着说说我的一点摄影琐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单位宣传部门工作,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单位的照相机,那是一台海鸥牌120相机。我清楚的记得,相机使用黑白胶卷,不同的设定,一卷胶卷可以照1
2张或1
6张黑白照片。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个比较奢华的事,尤其是在照相馆之外能够拍摄私人照片,被拍的人很骄傲,摄影者也很神气。
有机会手握相机,除了公务,我也照了一些私人照片,记忆深刻的有两次。
一次是我刚刚学习摄影的时候,回到老家见到母亲,想露一手。我哄着老人在自家前坪上坐好,给她照了一张半身照片。母亲很富态也很自然,照片有八分成功,就是聚焦有点小欠缺,后来这张照片成了我母亲的遗像。
一次是下班后,我发现邻居的孩子和我家娃儿喜欢在住房前的洗衣水泥台子上下象棋,其情其景富有生活气息。我于是特意带上相机,偷偷"咔嚓"了一张。照片很好,几个娃娃纯朴自然,这张照片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奖项,却成了最佳家庭照片,孩子们长大后也珍惜叫好,无形中給了我一个摄影安慰奖。
手上有了相机,如同战士有了枪支,利用它,我和同事一道记录了企业的变化,老书记的矿帽和下井手电筒,古矿井的发掘,还有恐龙脚印化石的定格,铜草花的特写,孤儿不孤的图片报道,林林总总,充满了成就感,自我感觉特棒,那是我的摄影发烧岁月。
转眼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已经离开了大湘西到省城工作。一次出差深圳,在中英街,我一眼瞧上了傻瓜相机,捏着并不丰满的荷包,还是忍不住买了一个。相机上胶卷,不用对焦调光圈,非常适合水平有限的摄影爱好者使用。傻瓜相机伴随我出差,陪伴家人逛公园,留下了一些质量一般的生活照片,让我过了一把家有相机的瘾。便宜无好货,一年末到,傻瓜相机罢工了,千呼万唤无反应,被我遗憾的扔进了垃圾箱。
相机再度和我结缘已经到了数码相机阶段。2007年,孙子出生,我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台档次较高的进口数码相机,作为奖励送给儿子他们。于是,孙子的照片源源不断地通过邮箱发给我们。收到孙子的照片,我触相生情,雅兴大发,写了许多四言八语与之相配,大言不惭的说是“诗配画”,并自豪的宣称“亲亲照片亲亲情,诗的爷爷诗的孙”。
很快,我退休了。考虑我的业余爱好,工作单位送给我一台单反相机作为退休纪念。我十分感动,大呼知我者,同事也!
这是一台档次较高质量不错的进口数码相机。它可以自动摄影也可以选择手动调节,我用它拍摄了许多风景照,包括老两口旅游纪念照。这也是一台用得最久的家庭相机,直到智能手机横空出世,扫荡一切,我才用得少了。现在我的计算机硬盘里存放的照片,大多数是这台相机拍摄贡献的,这也是我的摄影技能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
手机摄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部分,我也难免其俗,慢慢成了一个手机摄影“达人”。手机这家伙比之专业相机,轻便好使,满足了我们的常规需求。手机照片也可以精益求精,关键在于立意新不新,慢慢的我也摸索出手机摄影的一些小窍门。
求精需要心血,探索必有收获,近几年我拍摄的《久久的怀念》(橘子洲伟人雕像)、《湘江卫士》(多功能水上垃圾清扫船)、《化龙池的新貌》等先后被《新湖南》采用,算是对我的手机摄影作品的一个小小肯定和鼓励,等于给我的手机摄影水平打了一个及格水平以上的好分。我也毫不谦虚的对娃娃们说,摄影,享受过程,乐在其中,欣赏结果,回味无穷,无字无言,再现历史。娃娃为了不扫我的兴,在群中纷纷点赞。
老话说,雁过留声,水过留痕,摄影,不论用什么器材,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无非是人类想留住过往的时光。现在摄影所做的一切,在娱悦摄影者和欣赏者的同时,也在纪录远逝的岁月,本身就是一部编年史。能够乐在其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何乐而不为。大家说,我讲的有点道理不?
前一篇:母亲人生第一照(散文)
后一篇:小成大饼(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