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分类: 故土旧忆
放不下的竹箩筐(散文)

  1975年,儿子在铜矿职工医院哇哇落地。铜矿位于麻阳、辰溪、泸溪三县交界处,而职工医院坐落在辰溪县境内,于是医院出生的儿子便有了“辰溪佬”的外号。
  在添丁抱崽的同时,我家还添置了一副箩筐。儿子“辰溪佬”出生的年代,还没有尿不湿一说,娃娃只能使用自制尿布。遇到阴天雨天,尿布晒不干,就得用炭火烘烤。为了方便赶场买木炭,家里赶紧添置了一副箩筐。
  时日久远,箩筐怎么买来的,我已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箩筐的样式却记得一清二楚。那是一副中等大小的竹编箩筐,青篾棕绳,瞄一眼,你会觉得它很扎实很轻巧,挑个百十斤东西不显山不露水,一点问题都没有。
  有了箩筐,去周边乡镇赶场买东买西就方便多了,当务之急是赶场买木炭,老婆怕我挑不动那一担木炭,特别请了老乡田应来师傅陪我去王安坪赶场。
  田师傅比我年轻,在井下当工人,一看就是个有劲用不完的热情汉子。
  我们走小路去王安坪,来回有四五十里。
  王安坪的集市很大很热闹,人多东西也多,我们很快买到了满意的木炭,装满两只箩筐,我一肩
分类: 娘娘
难忘湘西小背篓(散文)
  
  那一年,我和婆婆子来到长沙洋湖湿地公园游玩。在公园边边上的李自健画展上,婆婆子的眼球被一幅油画吸引住了,半天不肯挪步。
  画面简洁,一个衣着简陋的乡村女娃,正使劲将一背篓柴火背起来。婆婆子说,这就是我小时候的生活写照,那个小妹儿就是我那时的样子,那只小背篓正是我背过的样式。
  从来不肯主动照相的婆婆子对我说,给我来一张,小背篓要照出来。
  我连忙把手机镜头对准婆婆子,于是有了婆婆子参观画展的照片和背后的故事。
  湘西女人喜欢背背篓,就像城里女人的喜欢背包包。背篓的材质有讲究,样式有讲究,装饰更有讲究。
  材料有竹编的、藤编的、木制的,也有其他材质的。样式有有大路货,也有时髦的。
  最普通的藤竹背篓,上下几乎一般粗,和一只小箩筐差不多,只是多加了两根宽宽的背带,方便背柴背草。
  有敞口收腰的,多为小娃娃的专用背篓,一般做得结实秀气。
  更多的是上口圆秀、中腹收紧、下脚稳当,整体像一个美丽少女丰满的身躯,有曲线,有对比,有收放,有凸凹
(2025-06-30 09:20)
分类: 娘娘
  看牛妹儿(散文)

  在我的老家,不讲“放”牛娃儿,只讲“看”牛娃儿,细细琢磨,我还是喜欢家乡话入神到位有味。今天我讲的不是看牛娃儿而是看牛妹儿的故事,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家里,只剩下妹儿一个娃娃。
  这个女娃姓李,没有大名,只有小名妹砣、妹儿。不过,女娃的娘娘,也就是女娃的奶奶有自己的叫法,老人家从来不喊孙女叫妹砣,而是喊她“搬艄”或妹儿,在老人的心中,搬艄不仅是家中女“娃”,而且是香火继承人的女“儿”。
  村里人都喊女娃的娘娘“柴婆婆”,如果喊她李家嫂子或李婆婆,老人家会一脸不高兴:“我只是嫁到李家,又沒有换名改姓!”个性之强令大家怀疑,她只怕是个上山的瑶家女子。
  柴婆婆本来是一大家人,两老口外,两儿两女,大儿子娶媳生娃,三代八口,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是苦中有乐,苦中有盼。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末出五年,柴婆婆的两个儿子在贵州那边打工,累死他乡,两个准备做童养媳的女儿尚未出门,先后病死,媳妇改嫁,老爷子一气之下暴病而亡,只剩下柴婆婆和孙女相依为命。
  绝望之中,柴婆婆给孙女取了个外号:搬艄,
分类: 泥民草传
三老庚的烦心事(小说)

  呆在大房子里,望着外面的美丽海景,陈嗲感到特别孤独,因为他刚刚得知三老庚中的老大黄嗲也走了。
  三老庚全面解体,再也无人和陈嗲称兄道弟了。老二吴嗲三年前没有逃过那场劫难,早一步去了那个世界。现在,土崩瓦解的三老庚只剩下孤零零陈嗲一个人了。
  三老庚原来在同一个处室上班。论年龄,黄嗲元月出生,无可争议的是老大,而且他最早到处里工作,属元老级的人物。论职务,陈嗲最高,他不仅任处长,而且在公司层面还有一个董事职务。因为他是十二月出生,还是只能算小老弟。中不溜瞅的老吴生于10月,论年龄排序第二,论官职也排第二,他是副处长,括号正处级,比老黄的副处长高了一层,比老陈的董事又矮了一级。
  三个人年龄相差月份,职务相隔一两级,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们的友情:一是老庚是天生的,出生年份是鼠年,“三只老鼠”的属性谁也改变不了;二是共同的爱好,喜欢杯中物拉近了他们的彼此距离;三是工作协调的要求,三个人的工作都是管人,陈嗲管人事,吴嗲管监察,黄嗲管薪酬,不合作还真办不好事;四是三个人还真合得来,于公于私,不分彼此,
(2025-05-26 06:46)
分类: 泥民草传
小成大饼(小说)

  李长乐出身山西大山深处的贫困农户,投身八路军,九死一生成了老革命。凭着扫盲班认识几个字垫底,一路摸爬滚打,他当上了工业局局长。从此,老老少少喊他李局长,正名大姓少有人叫了。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官”也难过三代。李局长官至正局级,儿子大力读书一般般,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国企,奋斗多年后当了一个中层头头,算是有面有脸。正当大力还想更上一层楼时,企业破产风起,减员增效成为大趋势,大力灵泛,赶紧走人,自办了一家小公司。借助父亲的无形影响,数年间也捞到了第一桶金,虽然不多,但也买了房添了车,大富不足,小富有余。
  眨巴眼睛,李局长高寿过世,大力也退休了,大力的儿子小成都结婚生娃了。虽说是个女娃,李家看得可金贵了,说十亩大田一棵苗,还指望着独棵苗苗传宗接代呢!
  李局长的孙子小成不怎么会读书,靠老爷子开后门找关系,跌跌撞撞读了个电大。官到孙子这一代是接不上了,财到孙子这一代也接不上了,几十年前,李局长老百姓一个,几十年后,李局长的孙子,依然老百姓一个,有人说,这叫自然回归。
  小成
分类: 泥民草传
我的摄影琐事(随笔)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说我的爷爷至死也沒有留下一张照片,我的父亲直到30岁参加工作才有了人生第一照(工作证用),我到13岁小学毕业才头一次进了照相馆,我的儿子满一百天时,特的请人帮忙照相留念,才有了人生大照,我的孙子刚刚出生,相机就留下了他的人生第一照。国家大发展,时代在进步,观察一家几代人的人生第一照可见一斑。
  今天,我想再写一段小文,接着说说我的一点摄影琐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单位宣传部门工作,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单位的照相机,那是一台海鸥牌120相机。我清楚的记得,相机使用黑白胶卷,不同的设定,一卷胶卷可以照1 2张或1 6张黑白照片。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个比较奢华的事,尤其是在照相馆之外能够拍摄私人照片,被拍的人很骄傲,摄影者也很神气。
  有机会手握相机,除了公务,我也照了一些私人照片,记忆深刻的有两次。
  一次是我刚刚学习摄影的时候,回到老家见到母亲,想露一手。我哄着老人在自家前坪上坐好,给她照了一张半身照片。母亲很富态也很自然,照片有八分成功,就是聚焦有点小欠缺,后来这张照片成
母亲人生第一照(散文)


  母亲离开我们快30年了,如果她老人家健在,今年已经104岁高寿。现在,世上与母亲相关的物件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包括她的衣物,她的用品,她的老屋,留给后人的仅有她的两张照片,还有深深刻在儿子脑纹里的难忘记忆。
  母亲是平凡的,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同几十亿天下芸芸百姓一样,来过这个世界,没有带来什么,也没有留下什么,远没有诗人所说的"在天际划过,留下一道光痕"。但是她活在儿子的胸膛里,活在后人的心坎里。
  我的母亲吴福仙出身农家,嫁入小镇陬市贫民陈家,先后生育三男三女,最后成人两男一女,两个儿子又添了两男一女,后继有人,这也是母亲的全部"财富"。母亲的一生心血全部用于养育儿女,她沒有参加过工作,却是家里最繁忙最心累的一个。她识字有限不知道讲大道理,却用自身的品质和人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我的眼里,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最美的女性,最会持家的当家人,最慈祥的好娭毑。小时候,我们对母亲的感情是眷恋,她是儿女的全部世界;长大后,我们对母亲的感情是感恩,慢慢知道了为人父母的不易;
分类: 泥民草传
手机助我写文章(随笔)

  几天前,朋友老刘发给我一则微信,微信不长,是一篇赋,冠名《晚春》。整篇赋用词华丽动人,对仗规矩工整,我暗暗惊叹,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想不到老刘的文字功夫,近来突飞猛进。
  隔了几天,老刘又发来一则消息:搞笑了:我的《晚春》是用AI(软件)写的,老朋友,你们看出来了吗?
  这信息弄得人一惊一乍的,老刘都晓得借助AI写诗文,水平还蛮高,看来,我这个大家口头封的的“土秀才”跟不上趟了,要被AI淘汰啦!
  其实,我这个“土秀才”并不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会用计算机286敲键盘写材料,比起那些只会垫着复写纸爬格子的秘书文客利害多了,工作效率也高了许多。我把写公文省下的时间用于干私活,写了不少小文章,有些还打印岀来去投稿,不少见诸报刊,号称"豆腐块",给我长脸不少。
  初试锋芒,小有斩获,这是我用计算机写作的起步阶段。
  退休后,我添置了台式计算机,进而升级为笔记本电脑,鸟枪换炮,有了自己的新式武器。我的写作热情也随之高涨,开始,从写自传入手,文笔练流畅了,再扩展到写熟悉的人
(2025-04-21 08:04)
分类: 泥民草传

泳友白嗲(散文)

 

白嗲大我一岁,属猪,但是我们还是以老庚相称,因为我两一个生在年尾,一个生在年初,实际年龄相差不到一个月。我们常常一齐叹息:眨巴眼睛就成了"八零候"。

 

(2025-04-14 07:51)
分类: 泥民草传
样范(小小说)

  李娭毑和一班老姐妹第一次走出国门,踏上了东边邻居的国土,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这是一个讲文明讲卫生的国家,一尘不染,没有噪声,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李娭毑触景生情,脑海里冒出八个字的评价。
  为了这次出国旅游,李娭毑做足了功课。千准备万准备,除了玩好吃好看好,决不盲目跟风消费,现在的国内什么都有买,何必当冤大头搬运工。关键是理性消费讲礼貌有风度,不要让老外瞧不起咱中国人。
  这天旅游团队游玩东京,人们秩序井然的等待过马路。看到黑黝黝的路面,没有一点垃圾和一个烟头,照得人见的出租车从不按喇叭,熙熙攘攘的人流安静得出奇……一辈子喜欢干净和安静的李娭毑很受感动:旅游,就是眼见为实,现场感受和看电视刷手机到底不一样!
  害怕低血糖毛病发作,李娭毑从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拿出一盒酸奶,抽出吸管准备插上。说是巧合,正在此时,一阵大风突然刮起,将李娭毑手上的吸管吹落,掉在马路上。她刚要弯腰去捡,吸管被风刮到了马路中间,正值车辆通行,李娭毑干着急。
  导游挥舞着小旗,招呼着大伙进店参观。李娭毑没有挪步,她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