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弘中学八版联动:景弘“微时代”
(2013-06-07 23:10:59)
标签:
景弘中学微时代微课程微小组教育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2008年,景弘中学效法山东杜郎口中学开始课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与改进,他们的课堂越来越成熟,凡是来学习的人都说,你们是“株洲的杜郎口”。他们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不断突破自我。“微教研”、“微小组”、“微课程”,看似互不关联的3个事物,其背后承载的却是景弘中学课改由模仿到内化,再到生成的蝶变历程。他们的思考、对自己以及传统教育的质疑与否定,正在孕育着景弘中学不可限量的未来。
景弘“微时代”
□ 本报记者 马朝宏
微教研——活在自己作品中的幸福
教研活动是景弘中学最靓丽的“一景”。
3月26日晚,一场“拼教经验交流与业务论坛”正在阶梯教室进行。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这是教研活动,从现场看,无论是形式还是氛围,感觉更像是一场晚会。这场集体教研活动的前半部分相当于课堂上的“大展示”,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采用模拟主播、双人相声、多人辩论、微课程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分别展示他们1个月来“拼教”的典型做法,在“拼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其中一部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达到的效果,以及还留有的困惑等内容。后半部分是针对各组的“遗留困惑”设计的体验式业务论坛,各组在经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后,进入最后的抢答环节(即大展示),抢答1次加1分。教师的积极性非常高,抢话筒的教师一个接着一个,到最后,初三年级部主任邓春林索性不去争抢话筒了,他说:“我一定要表达我的观点,我可以不要分数。”走过这么多学校,记者还从来没有见过教师表现如此活泼积极、形式如此丰富多样、如此充满欢声笑语的教研活动。场面的热闹并没有影响效果,虽然活动有奖品、有评价,但是教师们更在意现场的参与,而没人在乎最后的输赢。
两天后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又有一场类似的教研活动,与上次不同的是,有几十名学生坐在中央,教师坐在周围,听取学生对于教育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回答学生的提问。让大家惊喜和意外的是,学生对课堂、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他们的自信、诚恳和真知灼见,让在场的每位教师都倍感欣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平等、民主,什么是师生相长。
教研活动能达到如此效果,绝非一日之功。
凡是课改能够坚持并走向成功的学校,都会深有感触,表面上看,课堂上教师是讲的少了,但是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所以,从课改的第一天起,景弘中学就特别重视教研。他们从“小处”着手,通过定期举办小论文评比、业务论坛等方式,用以发现新的、好的课改方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因为他们研究的问题总是从身边的小故事、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着手,他们自己称之为“微教研”。
韩立双,一位才参加工作两年的教师,通过小论文提出了有效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小展示方案,学校将此小展示方案命名为“立双小展示法”,并在全校张榜公布;李勇,化学组教研组长,因为在一次论坛上补充了实验导入法,学校将其与邓春林提出的9种导入方法一起称为“勇春十全十美导入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教师提出的方法也许不是他们原创的,也许并不是他们第一个开始尝试实践的,但是,是他们第一个在学校正式场合公开提出来的,是第一个用文字系统整理、总结出来的,因此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景弘中学以这种方式鼓励教师多思考、多整理、多总结、多表达,多多地找到工作的幸福点。有人说,工作最大的幸福感莫过于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景弘中学的教师就是一群活在自己作品中的幸福人。
景弘中学的师生深刻理解了高效课堂的理念——教育即人学,并把这一理念应用到学校管理的每项工作中。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中心人物,课程开发中心主任詹艳平说,做教研的时候,她的心中从来没有想过要让教师掌握多少“知识”和“方法”,她最关心的是如何让教师高兴地投入到教研活动中。所以,在论坛上,教师们积极、充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经常争得面红耳赤,高强度的对抗质疑,换来的是每个人的头脑风暴,为景弘中学的课堂改革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你告诉他怎么做,而是要给他提供环境和平台,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一路走来,景弘人越来越认识到“微教研”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微小组——为深化改革夯实地基
因为教研,景弘中学的教师每天都在跟昨天的自己告别,创新也由此产生。
“微小组”,就是他们自研自创的众多成果之一。
走进景弘中学小巧精致的校园,迎面而来的是一道特别评价墙。说它特别,是因为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柱状图如同一座座小山,从外表看很有美感,走近了仔细观察,你还会惊奇地发现,被评价的主体既不是学生个人,也不是小组,而是他们独创的“微小组”,也叫“ABC共同体”。
什么是“微小组”?为什么要建立“微小组”?如何管理和评价?它和小组的关系是什么?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对子或者说组中组有什么不同?……几乎每位来景弘中学参观的人都会不由地产生这样一连串的疑问。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微小组”的产生开始说起。
2011年底,詹艳平做了妈妈,因为工作需要,刚刚休了两个月产假的她就回来上班了。作为一个31岁的高龄妈妈,重返课堂后,无论体力还是精力,都让她感觉力不从心。“每天站在课堂上,感觉头晕晕的。”学生们在干什么?是否真正投入学习了?小组内交流是否充分?是否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学习?她无法做到心中有数。即便看到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她也没有精力去管。让组长去管理一个组的9名学生,有时,组长也不能有效组织学习。
其实,詹艳平所说的现象,是以前景弘中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只不过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课堂精力流失,除去教师的个人因素外,从课堂的流程结构看,学生精力流失最严重的时间段出现在独学完成后的对学、群学这一区间段。在这一区间段内,对学不充分且时间非常短暂;群学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细声研讨不足而嘈杂有余。
犹如苹果落地在牛顿看来意义非凡一样,詹艳平觉着应该有文章可做。
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建立小组,分组学习?不就是要构建一个学习组织,为了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吗?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组长,组内的学习,无论是自学还是交流都由小组内成员共同完成。”她越来越意识到,9人小组人还是太多,因为就组内交流而言,其实人越少就越有效。但平时的学习对子相对比较松散,而且,一旦对子两个人产生意见分歧,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于是,詹艳平开始尝试构建3人小组。
她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副校长李飞国和初二年级部主任杨国军都积极投入到了“微小组”的先期研究当中。围绕“解决部分学生边缘化的问题,减少精力流失,确保学生人人参与对学、参与讨论”这一核心问题,景弘中学的“微小组”由建立到建设,走过了1年多的历程,如今已经趋于成熟。
每个微小组包括ABC3个学生,组成一个共同体,ABC代表3个层次。在学习过程中,3人互帮互扶,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关系。依然按照高效课堂小组组建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求,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中,ABC各自有分工,一般遵循的原则是“C层展示,B层补充,A层点评与提升”。同时,还将ABC共同体的协作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他们在课余时间也一样经常交流,互帮互助,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如:植树、到敬老院送温暖等,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们都是稳定的“铁三角”。
从小组到“微小组”,是景弘中学在课堂组织结构上的一个彻底的原创性改革,如果把学习小组看作一个生命体的话,每一个学习共同体便是这个生命体的细胞。1年多的实践表明,在ABC共同体中,学生更加有归属感,更能清晰自己的定位,学生个体、微小组、小组、班级,这样的课堂更加高效,有序。
小组建设是课堂改革的“地基”,小组是否能真正成为一个高效协作体,决定着课堂改革是否能够进一步深化。因此,“微小组”,看似一个简单的化整为零,其背后是景弘教师对课堂改革理解的内化。看似一小步,实则一大步,为下一步改革夯实了地基。
微课程——由现象到本质,由策略到理论
2012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景弘中学了解到了“微课程”。多年来坚持“微教研”的他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兴奋点。
同样是以小故事、小现象、小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微课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有趣的研究和教师培训方式,而且,“微课程”简单有效地将教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显性化,易于传播,方便共享。所以,“微课程”进入景弘中学,就迅速地落地生根了。
为了让教师容易接受这一新鲜事物,景弘中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教师将学生有困难的知识点、教师擅长的学科技能,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制作成“微课程”。以此为契机,他们进行了学生兴趣大调查。从学科知识出发,进行拓展,共设计了110个问题,说是“学生兴趣”,其实几乎是涵盖了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调查结果,从中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两个月之内,100多位教师共做了300多个“微课程”。
为此,学校专门建立了“微课程”平台,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或课余时间都能进入该平台,自助选择学习。学校还在校门口的大厅安装了一台电子屏,滚动播放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副校长李飞国介绍说,下一步学校还打算发动学生参与制作“微课程”。
“微课程”的数量不少,教师积极性也很高,但质量高的不是很多。目前,学校正着力打磨一些精品,目的是让更多的师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让教研从“就事论事”的叙述、讲故事,真正成为“教学策略”,甚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为景弘中学的教研和教育教学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做中学”,几个“微课程”“照猫画虎”地做下来,教师慢慢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微课程”。“因为它的短小精悍,让老师不得不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深度思考,不断提炼自己的思考,进而‘由现象到本质,由策略到理论’,让教师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詹艳平说。
现在,一批从“微课程”中尝到甜头的教师开始自己摸索着,从学科知识向班级管理、师生关系、个人专业成长等各个方面延伸……
“三微”——孕育不可限量的未来
“微教研”、“微小组”、“微课程”,看似互不关联的3个事物,其背后承载的却是景弘中学课改由模仿到内化,再到生成的历程。
2008年,景弘中学效法山东杜郎口中学开始课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与改进,他们的课堂越来越成熟,凡是来学习的人都说,你们是“株洲的杜郎口”。一开始他们还挺高兴,挺满足,可后来,就有点不是滋味了,他们突然意识到,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发展,必须要不断突破自我,必须要有自己原创的东西。
原创,不是凭空生成和创造的,必须基于现状,找到问题,把问题形成课题,课题变为成果,最后落实在实践中。遵循着这一原则,通过“微教研”,景弘中学迈向了突破和创新之路。
“微小组”、“拼学”、“拼教”、“微课程”……从一开始解决课堂“技术”的教研,到如今慢慢建立自己的体系,关注点也转向更广阔的“教育”领域。
在课堂结构发生变化、课堂流程基本确立之后,景弘人深感课堂还是过于关注课本知识,他们就开始研究如何尽量释放师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管理,从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发,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和能力,进而通过体验和经历生成真正的校本课程。于是,“学生中心”成立,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教师完成“从课堂到课程”、“从教学到教育”的华丽转身,朝着真正的第三代课改迈进。
今天的景弘人,已经从最开始的行政推动、评价推动走向“自循环”——改革不再依靠外力推动,而内化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追求。如在上文提到的那两次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对一些“常识”和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针对课堂目标不能达成、教学任务完不成的问题,有教师提出,所有的课堂都一定要完成教学目标吗?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吗?针对学生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有教师提出,所有课堂的问题都要百分之百地找到答案吗?必须找到正确答案才是成功的课堂吗?什么问题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从这些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性思考中,我们看到了正在成长起来的景弘人,他们的思考、对自己以及传统教育的质疑与否定,正在孕育着景弘中学的不可限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