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30
  • 关注人气:1,0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展示  由“示”及“展”

(2012-05-20 09:42:27)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帖·他山之石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薛红霞

 

“展示”,是“成长为本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关键词。每一个学校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下都有“展示课”,学生每天的学习中都有“展示”,“展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何提高“展示”的实效性,提升“成长为本  问题导引”这种教学模式的品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什么是“展示”——由“示”及“展”是展示的追求

展示一词由“展”和“示”构成。“展”指发展、伸展、展开。它体现着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不断生长,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展”体现着生命无限的和坚强的生机活力。“示”指呈现、表达。这个词含有展示主体试图与特定对象交流、共享,以及期盼回应、关注、鉴赏、评价等内容。(张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因此“示”是手段,“展”是目的,由“示”及“展”是展示的追求。在教学中就要通过学生的“示”最终实现学生的“展”,其中的关键是要有交流、共享、争辩、质疑等深层次的回应。

二、“展示”要达到什么功能

1.从教学的目标看——让学生学会和让学生会学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做到:

① 暴露思维过程,把学生不会的、易混淆的展示出来,通过展示达到学会。

学生在一次自主学习中出现如下的错误,教师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展示出来,通过分析找到错误原因,帮助学生真正学会,而不是只展示正确的过程和答案。

 (-x)7÷(-x)3=(-x)7-3=(-x)4-x4

(-ab)4÷(-ab)= (-ab)3-ab3

am+2÷am+1= am+2- m+1=aa3

= am+2-m+1= a m+1

② 教会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通过展示让学生会学

当学生在完成任务:计算108÷105时,给出如下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内在的联系是什么?本质上有何一致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帮助学生会学,而不是仅仅把这些方法罗列出来。

方法1:(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3

方法2=103

方法3108=105×103,所以105×103÷105=103

方法4:因为105×103=108,所以108÷105=103

2.从学生的需求看——我要学会思考

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怎么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希望知道的是怎么想到这样分析、解答这个问题的?但是在实际展示过程中往往都是以展示学生探索获得的结论为主,几乎占到95%,对于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学科思想、探究方法的展示却极少,因此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

三、展示的现状

1.展示内容,泛而不精

在很多课堂中,展示的内容都是根据学习导航上的顺序逐一展示,于是就会出现重复、耗时、无趣等不良效果。所谓重复就是指同一内容学生要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这三个环节中重复学习三次至四次。我们曾经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将书上的结论抄到学习导航上;在“小组合作”环节要核对一遍;在“展示交流”阶段要抄到黑板上,并讲解一遍,其他同学听一遍。而这个过程中,仅仅是念一念而已。往黑板上抄写也许要花费3分钟时间,展示时念一遍,没有任何深度的共鸣和思考,就被擦掉了。这样简单重复的劳动没有人会喜欢的,造成了耗时、学得无趣等负效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精选展示的内容。事实上在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在“展示交流”环节出现,在这一环节展示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控制在20%——40%这个范围,为此教师要做相应的评价分析工作,以便更好的确定展示的内容。

2.展示过程,“示”多“展”少

对展示的现状没有量化的调查数据,只是凭着每次观课的感性认识可以判断得出,“示”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展”。比如语文课中的展示,字词句的解释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对文本、作者的探究感悟的展示;数学课中对习题、名词解释性的展示所占比例几乎达到100%,对学科的感悟的展示可以近似为0%。就以数学为例,在展示课中不乏激动人心,跌宕起伏的情景,但都是对题目的解法。学生对数学学习几乎异化为解题。其他学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塔底

个人自主学习

塔中

小组合作学习

塔顶

班级师生

合作学习学习

1:塔式学习模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其一在于学习导航的设计;其二在于对教学过程功能的理解;其三在于使用的教学模式。下面针对后两个原因进行分析。

四、如何实现真正的“展示”——“塔式”学习进程

1.“塔式学习模式”简介

所谓“塔式”学习进程,是指在“成长为本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进程是按照如图1所示的方向推进的。在这种模式中学习的逻辑性体现在学习导航上。塔的底层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塔的中间层是小组的研究学习,塔的顶层是在班级展示交流中的学习。(薛红霞,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中的教育革命,《中小学管理》20116期)

“塔式学习模式”各阶段的功能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阶段

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

特点

塔底

自主学习

全部内容

学习导航引导

全面性、逻辑性

塔中

小组合作

全部内容

落实基础、初探内容

塔顶

班级合作

主要内容

解决问题

“塔顶”的“主要内容”是指:在前两个阶段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蕴含学科思想的内容、能激起智慧碰撞的内容。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塔顶是高潮,其核心的标志是“非逻辑性”;其主要功能是“解决问题”。

塔式在实际教学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大塔式和小塔式。“大塔式”是整个教学过程就一个塔;“小塔式”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小塔。后者适用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使用。

2.为什么要用“塔式教学模式”

这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展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首先,时间的因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所以不能无限制地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如果学习导航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在塔底、塔中、塔顶呈现,那么课时必然不够用。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每个问题都重复出现三次,学生对其兴趣必然会降低。不仅如此,而且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也会下降,因为在前一层级学习时,如遇困难,他可以考虑依赖下一层级去解决,而真正到达最后一个层级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解决了。第三,学生深度的研讨。如前所述,学生是要通过“示”达到“展”的目的,如果重复三次,那么学生必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研讨需要研讨的问题,导致一节课结束时学生的感悟依然停滞在自主学习阶段的水平。学生没有收获那么必然会出现展示疲劳症等现象。

采用“塔式教学模式”,可以避免重复浪费,刺激学生,投入展示,真正实现展示的功能。

3.如何实现“塔式”学习进程呢?

关键是展示内容的确定和展示任务的分配。一是展示任务的产生阶段。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困难,在批阅学习导航之后,教师进一步发现问题,这两者就是将来班级展示任务产生的源泉。二是在不同展示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在小组展示或者研讨阶段,要解决60%80%的问题,并对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至少有初步的探究结果。因此小组展示或研讨阶段应该是针对整个学习导航的。剩余的问题在班级展示中解决。

可见师生理念的转变,教师有效的调控,才能促进“塔式”学习进程的实现。

五、塔式教学——让教师的教更有价值

在“成长为本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再高高在上地侃侃而谈了,有一些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缄口不言,任由学生发挥。那么到底怎样的角色定位才是合理的呢?我们说“教师主导”在“成长为本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中真正实现了。教师之所以要“教”,是因为学生有“疑”,而不是把教师知道的都倾泄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充分地了解,确切地掌握学生之“疑”,所以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教师的讲授更有针对性。

教师怎样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实现由“示”及“展”的目的呢?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要从学习导航的设计说起。

第一,在学习导航的设计中要符合以下7个原则。

原则1  目标引领性原则。在目标的引领下设计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目标设计;

原则2  学科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原则3  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原则4  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原则5  任务驱动性原则。问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原则6  关联性原则。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科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

原则7  引申性原则。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的点拨,实现学科的教育功能。

第二,在自主学习阶段要仔细、全面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思维的闪光点。

第三,在批阅学习导航时要收集问题及优秀的成果。

第四,在小组展示阶段,密切关注小组展示。

在学生小组展示前要给予指导。这种指导是针对研究问题,讨论方法的。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有目的地深入小组(根据前期的了解确定深入每一个小组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的交流以及对其他小组的争辩质疑。进一步收集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掌控课堂。

第五,在班级展示阶段,帮助学生深化班级展示。

在班级展示阶段,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聆听、质疑、激疑、挑起学生的思维激烈的深刻的碰撞。帮助学生达到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当然也要教会学生辩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展示的水平。

只有上述五个环节做好了,展示才能层层推进,高潮渐起,真正让展示成为学生学习动力、成就感、尊严感的重要源泉”;让展示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自我完善,相互补充,相互启迪”;让“展示构建着真正的同学关系:相互学习、共享、帮助、欣赏、在合作中成长”;也让“展示为教师的有效讲授、点拨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六、塔式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

展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展示素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训练基本的规范:包括语言、体态、板书、技术应用、组织教学、做笔记等。

2.运用辩论的要领:要让学生学会引经据典、紧扣学科内涵,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展示、辩论。

3.主动地参与:在展示过程中要学会倾听、质疑、回应、合作、共享。

4.形成民主的氛围:在展示过程中要有平等的态度、学生欣赏他人的展示(包括错误),并进行客观评价。

5.主动地展示:在聆听展示时要勇于发现、提出问题,推进展示中的深度交流。

同时因为在展示中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还要注意以下三个禁忌

1.生霸:由一个学生的讲解,或者几个学生的讲解代替了教师的讲解。

2.重复:重复不能一概而论,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3.定向:在展示前确定展示者,即提前划分任务,这是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

如上对“展示”及相关的问题阐述了笔者的一管之见。当然,展示并不局限于课堂的展示,它应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成为一种“大展示”,即针对可以展示的问题,在可以展示的场所,使用可以使用的媒体,面对需要展示的对象适时地进行展示。让展示成为一种习惯,由“示”而“展”成就学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