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学改革中的教师和教研

(2012-05-20 09:41:04)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帖·他山之石

太原师范学院    吴丽萍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拷问着我们的职业精神、检视着我们的专业素养、挑战着我们的教育智慧,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我们需要快速提升,我们应该迎头赶上。

坦率地讲,每一次课程和教学改革对我们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一次更是不同寻常,因为这一次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改革。学生从传统意义的教学中“听众”、“看客”、“配角”的身份华丽转身为“主角”,教师则从“主讲”的圣坛上走下来,成为指导者、引领者、对话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更像有些老师形象比喻的那样,老师由“霸主”变成了“学长”。

如何实现角色的成功转变?如何扮演好全新的角色?教师们感觉到了来自改革的压力和挑战,校长们也看到了教师团队的局限和欠缺。

问题与现状

一、思维和行为定势的影响

改革的初始阶段,我们需要用超乎寻常的勇气去克服业已形成的强大“惯性”。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观念层面到操作层面都已形成了完善的教学“动力定型”,从否定自己再到重塑自我,这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改变。青年教师初出茅庐,没有经验是他们的缺点,但不背包袱却成了优势,他们或许不需要经受浴火重生的阵痛,但面对改革他们也同样一脸茫然。我曾经固执地认为,转变教学观念是老教师的事情,青年教师则可以轻装上阵,殊不知,他们面临的困难并不比老教师少。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南京师大附中吴菲老师的一番说辞令我大吃一惊,当然也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我在一些地区作教材培训报告,一些老教师递上条子和我探讨教育观念,而不少年轻教师却只问高考信息!这些年轻同行当年接受的是应试教学,对素质教育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应试教学的‘报应’已经来了,往后形势可能会更严重。”由此推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教师理念滞后的主要表现有:课堂形式变了但文化没变,公开课变了但常态课依旧,行为上变了但情绪上抵触等,因此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由于惯性作用又滑回到老路上去的情形。

二、知识视野和文化底蕴的局限

新绛中学宁致义校长喜欢用“学生每节课都提出让教师‘头痛’的问题”来形容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全新的教学范型中,教师之所以经常身陷这样的窘境,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师内在“学养”的捉襟见肘。阳泉十二中的老师们则用“改革对教师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说明教师知识储备面临的挑战。今天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今天的学习是开放的学习,学生自主钻研得越深入,探究思考得越深刻,合作共享得越充分,生成的问题就越丰富多样,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带来的挑战就越巨大。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改革中的农村学校教师团队而言无疑更加严峻,绛县衡水中学的刘红学校长对此表示了深深的忧虑。文化内涵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不足使教师们在诸多方面显现出不适应,比如富有智慧挑战价值的高质量问题或学习任务、活动项目的设计,比如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所生成问题的及时回应和解答,再比如当学生疑窦重重、众说不一时不失时机的提点和引导,没有深厚的学养做支撑是无法胜任的。

三、课堂管理和教育智慧的不足

伴随着“义教”阶段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而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方面特别强调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自主精神的张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非教师的“讲堂”,这样的课堂同样也挑战着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教学应变机智。阳泉十二中的老师们坦诚地说:这一轮教学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了,(课堂上)出现了老师“跟”着学生走的情况。“以学定教”是我们推崇和倡导的,但教师被动地跟在学生后面成为“观众”,甚至都跟不上学生的思维节奏,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是高效的!在这方面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调控经验不足,展示活动的安排、指导和即时评价能力欠缺,教师主导作用的适时充分发挥常常错位或者缺位等,一句话,课堂掌控能力普遍不够。

以上三个方面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共性的且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这将是制约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瓶颈”。

对策与办法

如何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矛盾,积极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

一、有效地进行新教育观念的培育和强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任何外在形式的改变都只能是肤浅的、寡效的、经不起检验的。而观念的转变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内化的过程,用专家报告“打包发送”,靠规章制度“强行植入”,都不是上策,惟有教育文化的滋养,精英团队的垂范,自我超越的体验,才能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教师拥有一种改革的“文化自觉”。

山东省兖州一中李平老师的华丽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当兖州一中全面启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时,李平老师已经凭借自己的素质和勤奋成为大家公认的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但她选择了挑战自己,完成了凤凰涅磐的蜕变,今天的她已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领跑”,她之所以成功实现超越自我的转型,是因为她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的束缚甚至伤害,他拥有一个职业教育家应有的责任意识,她拥有一种革故鼎新、重塑课堂的“行动自觉”,因此她不仅改得如此决绝,而且十分成功。

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认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策略和模式就是“实践——反思”模式。在“做”的过程中,经历思想的震撼和精神的启迪,新的观念就会潜滋暗长,在“思”的过程中,完成“课”的打磨和行动策略的日臻完善,教学观念得到升华和加固。而杜校长在他的实践中证明,“开放课堂”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最简捷有效的方式,也是实践——反思”最简便易行的途径。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方面的质疑,用开放的课堂锤炼教学的品质,在开放的研究氛围中兼收并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同步进行。

总之,观念的转变要靠持续引导,要靠反复强化,要靠自我感悟。教师由最初的“心中无剑,手中有剑”到“心中有剑,手中亦有剑”再到“心中有剑,手中无剑”的至高境界,教育理念乃至信念的确立至关重要。

二、创造条件涵养教师的学识和智慧

知识视野的拓展和文化底蕴的夯实更是一个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长期修炼过程,对教师而言,这个过程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上海建平中学程红兵校长曾说过:只要学养在,怎么讲都是一节好课!虽然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做到“心中有剑而手中无剑”其实靠的就是深厚的学养。

对于教师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遭遇到的专业知识方面的挑战,宁致以校长虽然深有感触、不无焦虑,但他却对教师的自我完善十分乐观,在他看来,“学生的展示使课堂生成很多新的问题,这经常使教师感到头疼,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成长。”也许没有比来自学生的挑战更能激发教师去超越自我了。正如李平老师所认为的那样,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教’来‘学’,老师则以‘学’来‘教’”,杜校长则说:教师“是57人中最优秀的学习者”。将学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的时代已经到来!

有关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问题,科南特早有论述,他认为,对于一个中学教师而言,他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仅仅具有导论的水平是不够的,这不足以让他以“学者”的思维锋芒去引领学生。于个体教师而言,专业知识的充实,学术问题的探究更多时候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或自发的情趣,学校需要和能够做的就是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和有效引领。比如有计划地为教师订购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学科组定期组织“学术沙龙”活动,开展专业领域发展动态的研讨和交流,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法。

三、采取措施规范和提升教师的管理策略

新的一轮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更加注重管理,并通过运用管理策略和艺术优化课堂,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学校层面要总结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有效管理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倡导和推行,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建立与现行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堂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同类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经过“本土化”处理以后嵌入到本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中,使之更加完善和高效。鼓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形成统一规范与灵活运用有机结合的科学管理局面。比如,阳泉十二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组间互评”策略,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积极性,但不同年级和学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又有所区别。而且管理思路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不断矫正和完善。

事实上,目前许多学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就蕴含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如,现代课堂的“学习规范”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即时化管理”策略也迥异于传统课堂,教师的“备课”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教学流程“再造”的同时也要同步进行管理系统的“重建”。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我们在改变课堂的过程中也体验着不断“刷新”自我的惊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