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河北省邯郸市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纪实(二)
(2012-01-03 11:32:30)
标签:
邯郸学步河北邯郸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纪实宣传媒体育儿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第三步:树——新课堂,是挑战,更是机遇
曲周县第四中学曾经是河北省邯郸市区域教育均衡的典范学校,当年“一地两校,隔巷而治。一校择优录佳,一校良莠并纳,两校教与管有泾渭之别,修与学有优劣之差……己丑之秋,天桥飞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多年比邻论高下,如今因桥成一家”。这一座连接两校的“合盛桥”,也因此成为邯郸教育均衡的“连心桥”。
前两年,邯郸市通过“盟、并、增、切、扶、强、训、改、投”的“九字方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了很多具有智慧的新举措。曲周四中正是得益于“并”,成为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均衡发展学校之一。如今,学校住校的师生每天从“合盛桥”上走过,已没有了当初的新鲜感,真正让他们兴奋的焦点是 “新课堂”创建,如何再创课改典型成为这所中学的新目标。
邯郸市教育局局长赵浩军表示,邯郸在义务教育阶段促均衡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略和举措,要在其他领域进一步拓展实施;要从浅层次的区域均衡向深层次的高端均衡推进,向校际均衡、班级均衡、师资均衡推进。
树立典型,依靠典型的示范作用,是邯郸实现教育向纵深均衡发展的具体落实。
2011年8月27日下午,在全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观摩学校——邯郸市复兴区百花小学的教室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正认真地观摩一节五年级语文课,王定华时而记录,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40分钟的课堂师生轻松快乐、学习热情高涨。课后,当得知复兴区在以课题为引领进行“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时,王定华表示:课题研究就应该扎根于课堂、服务于教学,复兴区正在进行的“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非常好!要坚持下去,并进一步完善,力争取得更多更好地成效,可以向其他地方推广。
在此前邯郸市举办的第二届“新课堂”论坛中,来自邯郸市一中、涉县四中、邱县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的10位教师,与现场200余位教师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新课堂”创建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市直学校青年教师“我的新课堂”演讲大赛,也成为教师们交流收获,解释疑问的一场及时雨。而 在“新课堂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中,邯山区农林路小学赵艳执教《如梦令》,邯郸市25中刘晓燕展示《竹影》教学,邯郸市4中邱会英呈现《价格变动的影响》,邯郸市一中教师张罕玮则带领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他们在与外地名师的同课异构中,成长着作为邯郸名师的自信!
不管是上级领导重点考察的学校,还是地方创设的教师展示平台,都在为新的典型产生铺路。而在丛台区,“丛台杯”课堂教学素养大赛,“走进新课堂教学展示月”等,学校班子成员上特色课、拿手课展示,特级教师、丛台名师上示范课,教导主任和教研员上研究课,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实现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广平县通过公开课等方式评选出教研员的优质课,举行全县巡回讲课,分片集中观摩学习,有效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曲周县教育体育局坚持“发现、指导、提高、推广”的原则,发现一个,成熟一个,推广一个,推出一批充分体现新“课堂观”的新课堂和新教师。
不管是曲周四中、邯郸29中或者23中,都是学校层面上的“后起之秀”。在课改的大潮中,不进步就是退步,那些原本的优势学校,也不得不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来,重新建构自己的影响力……
第四步:宣——课改路上,不怕孤单……
《让新课堂成为邯郸教育的靓丽风景》、《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动态》、《用爱书写人生》、《最“尴尬”的一堂课》、《从均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
2011年,为了配合全市的新课堂创建工作,《邯郸教育》杂志全新改版,特稿和报道栏目中,关于“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篇幅所占比重明显加大,聚集栏目既有“校本革命”,又有“课堂”,而管理和教研栏目,更是以新课堂建设为主打。每期推出的新课堂实录、新教师的反思、课改专家的点评、国外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都成为一线教师阅读和学习的参考。
这样一份地方杂志,很多邯郸教育人相当看重,编辑们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学校和县区教育局总会追问他们,“我们发送的稿件这期能发吗?”甚至还有老师见了编辑,会不无埋怨地说“我恨你!”这个时候,编辑们更多地感受到一种信任和关注,同时也会生出一丝责任与幸福。
邯郸市市长郑雪碧曾指出:要为邯郸市的教育改革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包括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邯郸教育》无疑做好了这件事。
展示和宣传作用在邯郸教育中的凸显,也成为邯郸课改行动的重要一步。包括《邯郸教育》、“邯郸教育网”在内,当地的县区也都有自己的教育报刊和网站,如《鸡泽教育》、《临漳教育》;许多学校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校报校刊。2011年,这些当地的媒介,有一个共同声音——新课堂。
他们提供的展示平台,就如同新课堂教学中的展示环节非常重要一样,成为宣传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新课堂路上的行者们,总是能看到和听到反映自己心声的文字和语言,更能看到和听到来自他们服务的对象——学生的心声,这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行动的力量,感受到了新课堂的力量。
邯郸市临漳柳园镇中学四年级(3)班的郭慧鑫说:“原来的我是一名‘灰色生’,可是自从实行新课堂后,我发现自己慢慢变得‘亮丽’了。班里实行积分制,组与组之间积分评比,学生与学生之间积分评比。我不甘落后,课前认真预习,上课积极发言。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老师竟然在班里宣布让我们互相当老师,并且比一比看哪个‘老师’的方法好。这可把我这名‘灰色生’乐坏了,我每天都发奋学习,希望当一名‘好老师’,成绩也因此提高了很多,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对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每天都特别盼望上课,因为那里,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邯郸市第七中学教师许丽说,作为教师的她,在践行新课堂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她要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堂,要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渗透课堂。
永年县第二实验学校教师李俊英说,孩子们是一个火把,教师是一根火柴。新课堂教学,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便是点燃学生!
邯郸市31中校长王海说,“新课堂”的创建不但需要行政层面的决策和督导,更需要实践者的勇气、方法和责任。只有破茧才能成蝶,破了老师的“茧”,老师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才能化成美丽的“蝶”!
曲周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骆如印说,新“课堂观”下的“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这些学习的感受、实践的体悟、智慧的思想,通过文字在媒介平台上呈现,成为邯郸教育人共同的精神食量和力量源泉。难怪有老师感叹,每次看到同行参与课改的事迹和关于新课堂的感受,心中都会有一种力量,执著坚守的课改路上就不怕孤单……
邯郸教育人重视舆论氛围营造,在新课堂创建之始,便已经埋下伏笔。“新课堂博览会”便是邯郸市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报》合作的开始;而邯郸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和新成绩,也引来了全国其他诸多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在2011年年初和年尾,先后两次在头版头条报道邯郸课改的经验;《人民教育》也大篇幅关注邯郸从均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行动智慧。
央视二套、河北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也多次给予邯郸市典型区县和学校以专题报道。
这些媒体的持续关注,也从另一个层面上促进了邯郸市新课堂创建工作,坚定了邯郸教育人课改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