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科技与课改:后“郑州变法”时代的课改新思维
(2011-06-21 13:04:23)
标签:
特别策划科技课改郑州变法时代新思维教育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特别策划·科技与课改
2010年8月18日,《中国教师报》以8版联动的形式重磅推出《郑州变法》,诠释了河南省郑州市从课堂出发,抵达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变革。
今天,本报再次聚焦郑州区域教育变革,其原因在于,郑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样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1年来,“中小学班班通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让郑州教育走进了“黑板与白板”融合共生的新时代——这种融合,被称为郑州区域课改的“插翅行动”,不仅真正实现了科技与课改的融合,更让科技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后“郑州变法”时代的课改新思维
本报记者
5月24日下午,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政通路小学礼堂,由中国教师报和郑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全国“科技与课改”研讨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仁以及权威专家、学者聚焦郑州教育,共话“科技与课改”这一教育变革的前沿话题。
作为“科技与课改”成果的直接呈现,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二中学的张文超和郑州市102中学的何培宜分别上了一节数学课和语文课,而上课的学生均来自郑州市第102中学。两节课均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自主学习、精彩展示,老师的追问、点拨、提升以及课堂的现场生成等,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让与会者更为惊奇的是,学生们对电子白板熟练的使用程度。
在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今天,郑州教育如何做到了“科技与课改”的对接,使新技术与新文化走向融合?这一场“插翅行动”,怎样为“郑州变法”后新时期的发展插上“翅膀”的,他们又是如何“行动”的呢?
信息新技术与课堂新文化走向融合
在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的一节英语课上,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为自己喜爱的人物选择各种颜色、各种风格的帽子、裙子、西装、衬衫、鞋子等。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拖拉、覆盖等功能,呈现不同人物的面貌和风格,在自然、轻松的“游戏”中,完成了单词和句型的学习。
二七区教体局局长刘子科介绍说,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功能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提供了技术便利,学生可以进行拖动、缩放、画图、擦除等实际操作,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可以搜集学习资料、展示学习成果;还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烈争论、相互补充、相互修正,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中,尤其是“中小学班班通”提升工程的实施,确实让郑州的师生尝到了甜头。比如,二七区春晖小学的老师课前登陆“网上备课系统”进行电子备课,整理加工各种资源,课堂上,利用班班通平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原来需要用3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现在可能只需两个课时,从而实现了为课堂“瘦身”,为学生“减负”的目的。
据介绍,电子白板和互联网络的联接,再配备上学习机和录像设备,显示出强大的功能。画图不用三角板、圆规,点击白板的画图功能,在白板上随意画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上面就会出现标准的三角形,还能调节各角的度数。几种图形可任意拼接,正方体、圆柱、圆锥等都能在资源库找到,拿来即用。资源库里,有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图形,点击拖动就可自行“组装”实验装置,还可演示反应现象等。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用手简单点几下,就能模拟出复杂的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不用慌慌张张记笔记,电子白板储存的内容可以直接下载;学生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上课就能腾出大量时间,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每一节课都可以录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师生调阅、反馈、总结、互动。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多种效果和功能的综合应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真正互动起来,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在网络环境下,备课系统使师生在开放的学习平台上,共享备课的乐趣和学习成就感。预习功能可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展示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享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发挥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反馈功能则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教学的及时反馈;评价功能,通过网络的评价系统进行学生实时评价及阶段性评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课堂、人文课堂、安全课堂。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认为,在以“高效”、“生态”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变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班班通”提升工程,能有效提升课堂的广度、深度和参与度,为新课程的深度变革提供了可能性。“班班通”提升工程与道德课堂的对接,为郑州区域课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将电子白板和互联网接通之前,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真正实施之后的情况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处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郑州市第102中学副校长孙丽宏说,“我们之所以敢于放手给学生,前提是我们的课堂是学生的,自然电子白板和互网联网也是学生的,他们自己的事情就由他们自己来作主”。
与众多课改学校在理念上相同的是,102中学的课堂属于学生,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所不同的是,现在有很多地方的学校都安装了电子白板,但多数是服务于教师的“教”,而102“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则是让电子白板服务于学生的“学”。
田保华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课堂新技术和新理念元素的植入,使课堂迅速完成了“变脸”:黑板变“白板”,课堂变“学堂”,教师变“学长”。
102中学校长崔振喜表示,“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我们必须对学校教育重新审视和定位,尤其是要重新界定课堂。课堂是课堂,学校是课堂,家庭是课堂,社会是课堂,课堂无处不在,并且所有的课堂紧密相连,连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现代课堂的生态形式,一个无法割裂的生态链构成了‘现代课堂’新概念”。
“班班通”通资源更通“方法”
郑州市中小学“班班通”提升工程,是郑州教育信息化从2001年至2009年,经历了“高位建构”和“强力推进”两个阶段之后的“纵深提升”。因此,这项工程在启动时,定位和目的就非常明确,即围绕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
据郑州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张金庚介绍,合理依据课堂教学实际量身打造,因此,郑州“班班通”提升工程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充分体现了易用、耐用、好用的特性。
比如在教室终端方面,把交互式电子白板和黑板镶嵌在一起,美观实用,并且可以锁定和推拉,既保护了白板,又便于授课操作,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为适应新课改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需求,对投影仪的一些应用方式和功能设计进行提升,从长焦变为短焦,并重点加强了整体防尘能力设计、断电和高压保护等,有效提高投影的使用寿命和教学效果;教室终端由原来规划的机顶盒形式改为多媒体教学机,根据教学需求按需定制,并增加了VGA多路输出、音频控制、智能遥控等。在资源建设方面,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挖掘、补充,丰富了校本资源,建设了资源库群;为近百所学校添置了智能录播设备,开通了全市班班通直播系统,为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经历了郑州信息化10年发展全过程的郑州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周怀军介绍说,郑州市“班班通”提升工程的核心,是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备课、授课和评课教学系统,搭建城域和校园信息化平台,构建课改网络课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它的硬件环境包括教学机、短焦投影机、实物展台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及音视频系统等。软件环境包括为郑州市小学一年级至高三的各学科各版本定身打造的教学资源及支持多种资源的直接对接。
“班班通”不仅仅是通“硬件”、还有通“资源”,更重要的是通“方法”。周怀军介绍说,“通”方法,即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方法不仅仅指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凡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信息化有效应用都可以作为其表现形式,比如,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集体研究、协作电子备课、数字化学习型学校建设、家校互联等。
为此,郑州教育局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着力打造区域内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尤其是加强了信息化应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在郑州教育城域网中,包括教育信息网主网站系统、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教育即时通讯系统、中招网上报名与查询系统、远程教学交流系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新闻远程采编系统等顺畅运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基本普及了信息化应用工作,充分发挥了郑州教育城域网的作用。
教育信息网各栏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基础教育教研网、中招高招自考网、中招直通车、教育博客、博客月刊、新闻周刊等二级网站及特色栏目,已逐渐成为全市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招生考试等教育资讯发布和教育工作者交流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学方法、教研成果的优秀平台,在网上构筑了无校界的学科组、教研组、综合学科组,无限拓宽了校本教研的研究空间。
“‘通’方法才是‘班班通’最后落脚点,其本质是打造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这是教育信息化从技术本身转向教育本身的回归过程,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信息化能否实现其核心价值所面临的挑战”,田保华说。
犹如把新课改的突破口定位于课堂一样,郑州教育信息化则同样在“班班通”提升工程的推动下,取得了真正的突破。e校园文化、e课堂文化、数字化教师、校园德育信息化……各具特色的郑州市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渐露峥嵘;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家长QQ群、学校微博等手段,实现了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的多边沟通和交流。大家在网络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劝慰,相互温暖,通过沟通,增进了了解,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让每一个教育的守望者幸福感倍增;市教研室及各县区、市直学校以教研论坛、网上教研直播等形式为载体,以教研员、名师及骨干教师为引领,在网上进行教学教研的互动交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室、教科所等部门通力合作,通过优质课、论文评比等活动,引领广大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总结并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在整合层面上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班班通’提升工程及其应用,使教育教学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教师主动收集教学信息,自觉教学研究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化时代特征,扩大了课堂空间,提高了师生互动深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如是说。
记者手记
科技促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梳理郑州教育变革的发展历程,其实不仅仅新课程改革历经了不断深化的过程,郑州教育人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也同样经历了观念转变的过程。从刚开始的“工具性”发展到“资源性”,从单一的引进资源到重视自主开发校本资源、创生本土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有走向共享,从单一发展到与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融合。
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教育理念与文化的革命。
“科技促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这是郑州区域课改不断深化和教育信息化取得跨越式发展,在10年的节点上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过去曾经有人提议说,科技“引领”教育生产方式转变。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却认为,“引领”与“促进”有本质的区别,是“促进”而绝非“引领”。
“促进”与“引领”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差异,它的背后更体现了一方教育主政者的施政新理念和新思维。
郑州区域教育变革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在于,“班班通”与“道德课堂”的对接,课堂均衡则教育均衡,班级均衡则区域均衡,这句话在两者的“对接”中得到了充分地彰显。它标志着郑州教育走向了以人为本的区域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班班通”提升工程的实施,则助推了郑州新课程改革“升级换代”,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即课堂的时空界限,使得学生学习的高效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还有课下的高效,即整个学习的高效,它甚至还拆除了横亘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看不见的围墙,使得课程资源、教育资源无限放大,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撑和便利。
郑州教育由此走上了“黑板”与“白板”融合共生的时代,“班班通”与道德课堂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因此才产生了郑州区域教育变革持续不断的推动力。
课改的本质,在于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人性,教育信息化同样需要从技术转向教育本身,它们的共同使命和责任都应当指向一个核心价值,即人的发展。这或许也是“郑州变法”后,再次聚焦郑州“插翅行动”的意义所在。
链接·资料
“班班通”十大应用优势
郑州市“班班通”提升工程的中心,是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备课、授课和评课教学系统,搭建校园信息化平台,构建课改网络课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其在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实践中,显示出10大应用优势:
一、备课系统更加优化。教师通过该系统丰富的同步资源和拓展资源,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利用PPT等常用教学软件,对备课系统中已经下载的资源进行修改、整合,制作个性化的资源,提高了备课效率,搭建了一个校本资源、均衡资源共享平台。
二、授课系统更加完善。教师操作系统依据教学需求,对个性化资源进行在线展示,并根据所教内容,自动筛选、编辑资源,推送至教师客户端,降低了资源应用难度,并帮助教师实时记录课堂生成性资源,实现了教学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三、评价机制更加科学。评价系统自动对学校、教师使用资源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各项统计分析,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录等指标,建立科学的教学资源应用评价体系。
四、管理系统更加严谨。系统提供教育局管理、学校管理等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管理的效率。用户身份统一认证、教务信息管理、教师基本信息进行注册维护等功能,可对教学改革和创新起到监督和评估作用。
五、培训形式更加多样。建立教师网络培训教室,整合多方面的培训资源,通过“班班通”展播等形式,对教师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业务技能等专业发展进行培训。
六、优质资源更加丰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完整、高效的网络教学环境,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授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高效的课堂教学互动平台。
七、学习环境更加多彩。教师利用系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海量的知识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与运用现代信息化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八、教学方式更加灵活。“班班通”营造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契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九、互动交流更加自主。教师之间通过班班通平台,将自己的资源放到网络上与别人分享,也可以下载和收藏别人共享的资源;在师生互动方式上,强调参与、讨论与合作,通过听、看、写、活动等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十、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班班通”给中小学带来了又一次的课堂教学革命,环境的虚拟性、交流的快捷性、即时性、资源的丰富性、网络的交互性优势,促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率提高。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链接·学校
“e课堂”催生新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