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班通”引发区域教育新变革—对话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

(2011-06-21 13:06:14)
标签:

班班通

引发

区域

教育

变革

对话

河南

郑州

教育局长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班班通”引发区域教育新变革

——对话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

本报记者  张志博

 

课改十年,科技促教育变革

中国教师报:教育信息化和新课改是当今影响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请您介绍一下,10年来郑州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翟幸福:2001年,郑州市教育局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其同步,郑州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在实践中前行。因此,郑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10年,也正是郑州新课程改革的10年。10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助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则促使了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换代。以科技促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格局在郑州已初步形成。

郑州市整体推进信息化的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一是高位构建阶段。先后投入1.2亿,建成了郑州教育城域网,并借助广电网络、网通公司等运营商的主干光纤,覆盖到11个县(市、区)500多所学校,达到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全市城乡所有初中以上学校全部配备了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二是强力推进阶段。先后投入5个多亿,使郑州教育城域网节点覆盖全市600多所学校,并且每一间教室实现了互联互通。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全市城乡的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形成了基本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三是纵深提升阶段。投资近4个亿,分两批实施郑州市中小学“班班通”提升工程,目前一期工程所涉及的409所学校、8200个班级所有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到位并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所涉及的875所中小学、11148个班级的安装配置任务,将于今年8月全部完工,届时,“班班通”提升工程将遍及全市城乡所有中小学校。

 

实现双“通”,信息化走向纵深

中国教师报:“班班通”提升工程作为2010年郑州市政府惠民的10件实事之一,“高投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投资近4个亿,应当说是史无前例的,是基于什么样的一种考虑?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翟幸福: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发展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引擎之一。技术改变生活,技术也在促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今天的教育正在从“黑板时代”向“白板时代”过渡,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意味着一场教育理念与文化的革命。政府之所以下决心实施“班班通”提升工程,本质上是站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制高点来考虑,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

纵观郑州基础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历程,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有两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分别是“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这两大工程的实施,在缩小郑州教育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为“班班通”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01年至2009年,在历经“高位建构”和“强力推进”两个阶段之后,郑州辖区内的城镇及农村学校,基本实现了教育城域网架构,达到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全市城乡的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形成了基本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这意味着,“郑州变法”之后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将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向深入有效应用转型。因此,郑州“班班通”提升工程是有针对性的“纵深提升”。

说起“班班通”,恐怕很多人会认为,仅仅是一个硬件投入的问题。事实上,“班班通”绝非如此简单,它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因此,郑州市“班班通”提升工程在启动时,定位和目的就非常明确,即围绕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新课改的要求,进行“班班通”提升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先从选定试点学校开始,进行半年的系统构架和软硬件操作实验之后,再根据样板学校在课堂教学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高、改进,设计思路则是围绕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信息量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等核心问题,打造以课堂教学应用为主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建设是基础,资源是关键,应用是目的。在应用方面,我们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利用“班班通”网络设备平台,开通网络直播、录播课堂;以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为引领,进行网上教学教研的互动交流;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题研究,引领广大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10年来,教育信息化为郑州的课程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学生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发展。特别是“班班通”提升工程,更是为课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直面挑战,“班班通”改变师生生活方式

中国教师报:那么,您认为,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翟幸福:这是一个青年凭借键盘就可以与世界对话的新时代。学生可以向网络去搜寻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现在,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个学生。学生就在“我”与课本、与课堂、与老师、与同学、与学校、与家长、与社会、与环境、与未来……中认识“我”,建设“我”。这时的“我”,不是孤立的,而是开放、独立并蓬勃成长的。“我”从一个总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变成了主动对各种现象、各种见解进行辨析、判断的主体,然后决定取舍或动手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首先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是要考虑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真正成为新课改理念所提倡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其次,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挑战。“班班通”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班班通”提升工程的实现将彻底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这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再其次,是对教师智慧和机智的挑战。实现“班班通”之后,“电子白板”不可能完全取代黑板,它与“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同存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班班通”也并不是说不管情况如何,每堂课必须使用信息技术,而是如何实现“班班通”并与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做到收放自如,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通过数字化的生活方式,改变师生共同的成长方式。

 

对接“两翼”,迈向现代化

中国教师报:关于郑州区域教育变革,道德课堂和“班班通”提升工程,如同郑州教育的两翼,两者的对接,相互之间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推动力。那么,下一步,郑州教育变革将走向何方?

翟幸福:“十年磨一剑”,郑州经历了10年的课程改革历程,我们探索出了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道德课堂,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人性;郑州经历了10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进了“黑板与白板”融合共生的新时代。科技促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助推新课程改革,今天“班班通”与道德课堂的对接,是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势必推动郑州课改的“升级换代”,推动郑州城乡教育实现内涵均衡发展,让郑州教育迈向观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内容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郑州教育仍然走在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的路上,还有许多问题亟待在行动中不断解决和完善。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育现代化,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为郑州区域教育的内涵均衡发展,为郑州教育早日实现真正的教育现代化,作出不懈的努力。

 

链接·观点

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处长、主任助理):新课程发展面临的其中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如何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并能够向一线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尤其是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及开展教学研究的条件均有一定的局限。各级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一个即时、便捷、有效的网络平台,使之成为中小学教师交流经验、分担困惑、资源共享的学习型社区。

张卓玉(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将是从“校校通”、“班班通”到“生生通”;从教的信息化到学的信息化;从建设教学资源到建设交互平台;从选择学习资源到选择学习程序。如何让信息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如何让新技术方便学生的“学”,而不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如何让教师“教”的信息化,转变为学生“学”的信息化,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命题。

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在互联网未来教育的教师培训课程中,将得到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出现,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向,标志着教育技术正在从教学技术(教的技术)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技术(学的技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