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策划·区域教育生态:我们需要这样的区域教育生态(二)

(2011-06-02 20:38:00)
标签:

别策划

区域

教育生态

我们

需要

教育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链接·研究

构建区域教育生态群落

梅永轩

区域教育生态图景应该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构建的、由“家庭—学校—社会”相融合的良好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存在着宏观、中观、微观的生态体系。比如,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可以是“宏观”层面的生态圈,学校、家庭、社会可以成为“中观”层面的生态圈,学生、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可以成为“微观”层面的生态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生态系统”。现仅从区域教育生态中的选择几个重要“结构群落”进行“图景”及其“要素”简析。

笔者认为,学生是这个生态中的“群落核心”,家长与家庭、教师与学校、地方行政与社会都是这个环境中的“生态群落”,处在不同的“链”中,群落之间存在依附关系、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关系、共生或共栖、中性作用、竞争、侵犯、寄生、社群领袖等关系或者作用。

区域教育生态,应该是具有公平化、优质化、品牌化、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特质的“教育生态”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每位学生都应得到优质发展、个性发展;家庭教育应得到有效指导,家长应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策略;教师是教育生态图景中的“能量流与信息流”。因此,在教育观念层面上,教师要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坚守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在技术层面上,教师在教学时坚守“因材施教”原则,促进 “人人发展”;在策略层面上,教师自己有“阳光心态”,懂得“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直面生命和需要生命关怀的职业”(叶澜语);在教学准备与实施中力求做到:设计美、重渐进,情景美、有撼力,语言美、有磁力,提问美、激思考,对话美,促生成。

在这个环境中,学校教育是区域教育生态图景中的重要“群落”,是重要的“食物链”。学校的一举一动一策,都会影响着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班级这些“微观生态圈”的直接变化。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是区域教育生态图景中的“群领袖”,承担着统筹协调社会环境、统筹改革各项制度、统筹建构教师教育体系、统筹社区与家庭教育规划等重要职能;同时还承担着促进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互动、增强社会对教育的认同等任务。

(作者系四川省泸县教育局教研员)

 

多元共生,和而不同

陈 

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生命观。区域教育生态关键要促进生命的发展,尽可能让区域内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其中包括师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员的生存发展以及他们幸福指数的提升。教育生态核心特征是多元性、协同性、自主性。

区域教育生态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推进公平、均衡,还有轻负、优质。核心内涵就是教育公平,所以教育公平有普适性,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多样性,能够给不同的个体提供适合其个性化特征发展的教育。多元共生,和而不同,才是区域教育生态的本质。

要着力促进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构建区域内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各种发展性教育资源资源共享,通过聚变、裂变、再聚变、再裂变等路径。来促进区域内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扩张与内涵品味提升。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相互依存、共生共长。化区域内竞争为区域内合作,促进各种教育的错位发展,异质发展,互补发展,和谐发展。让校长专业共同体,教师专业共同体成为引领区域名师名校长成长的有效载体。

区域教育生态建设需要涌现一批教育家,要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出适合教育家生长的环境土壤;要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这是建设区域教育生态的根本保障。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教师)

 

链接·观点

庄华涛: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着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都能有自己展示的舞台——可以同台竞技、可以各显风采、可以各有特色、可以互补共升。每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向往的学校,每一个孩子可以有适合自己的学校,而这种选择都是理性的、双向的、自由的、适合的。

 

吕建斌:小学校有小学校的发展,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发展,关键是领导要传递一种公平,民主的信息,甚至,在最小的单位——班级里也要达到一种均衡。我以为,真正的教育生态平衡,也需要个性的老师,个性的班级,个性的学校,而非整齐划一。

 

汪文华: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均衡不是钱,是“智力”。当一所学校的校长整天围着“钱”转的时候,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将每堂课“站”好。

 

(本期策划内容,均选编自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读者论坛“区域教育俱乐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