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区域教育生态:我们需要这样的区域教育生态(一)
(2011-06-02 20:35:13)
标签:
特别策划区域教育生态我们需要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生态一词,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这种美好。因此,便有了教育生态理论。
当前,社会环境的恶化与教育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一样,如何构建和谐的区域教育生态,是每个教育人的期望,也是每个教育人的责任。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区域教育俱乐部”通过组织“香山夜话”,共同探讨区域教育生态的要素和构建途径,希望能给教育管理者们提供一些借鉴,并引发思考……
我们需要这样的区域教育生态
策划、主持:本报记者
韩世文
执行:特约通讯员 周芳元 刘洪华
香山夜话嘉宾
吴其林: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
刘洪华:山东省临邑县第二中学
周芳元:湖南省浏阳市小河中学
王雪晴:江西省都昌徐埠中学
徐生坛:甘肃省兰州市天庆实验中学
韩世文:教育发展,需要好环境!小到小组、班级环境,大到区域、社会环境。中国教师报提出:一所学校就是一方池塘,同样,一个区域也可以成为一方池塘,或者是一片森林。如果我们要描绘这方池塘(森林),您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图景?
吴其林:一个区域是一方池塘,教育管理者就应是有思想、有抱负的池水。用水的“包容”给教师、学生提供机制上的支撑,方法的上引领。用水的“涵养”服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用水的“智慧”给教师一个方子,人人尽快转变角色。
区域是一方池塘,教师就应是有知识、有人格的荷花。用荷叶的“绿伞”为学生求知做学问引航,用“荷花”的“师表”为学生立德做人树表率,用莲藕的“胸怀”一样坚守、奉献、创造,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学习,来年将迎接又是一班新生。教师的工作就像荷的成长,年复年日又日,是池水给予了环境,是鱼儿给了希望,终极目标就是引领鱼儿求知、做人:鱼儿前进,自然让路;鱼儿有难,就想法子步步引导。不管是什么样、何种类型的鱼儿,只要进了池塘就是主人。
区域是一方池塘,教师是有知识、有人格的荷花;学生是池塘里有个性、有品位的鱼群。鱼群有水的滋养,有荷花的装扮,在池塘里自由穿梭,自主展个性,自能去成长。
刘洪华:区域教育生态是和谐下的包容,是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理想融合,是区域内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是教师人才有序流动及相应考评机制、待遇的统一,更是课堂师生关系的生态天成。
王雪晴:在区域教育的生态链中,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调动区域内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素养,张扬他们的个性,是区域教育动态平衡最重要的着力点,区域教育的学校间的平衡,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转换的过程。
周芳元:人是区域中人,区域是由人构成的区域,区域中的人能个性张扬、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的集中反映,就如自然界的森林生态系统,大树、灌木和小草,对于防风固沙和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难以互相替代的作用,砍掉灌木,全部种成大树,无异于破坏自然环境。
课堂同样存在这样的特征,当我们的课堂有了个性的张扬和生命的狂欢,必然也能带动一方良好区域教育生态的建构。
韩世文:教育生态理论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那么,在实践操作中,构建区域教育生态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刘洪华:构建这个教育森林需要这样几个条件:其一、外部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件建设。有鉴于当前的校际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扶持、帮扶贫弱学校将是主线,逐步缩小人为差距,才能使区域教育形成一个较为公平的良性竞争局面。其二、内部条件,也就是软件建设。这方面发展、提高更有难度些。
吴其林:硬件均衡是一种量化的均衡,既不是削峰,也不是填谷;软件均衡,涉及师资、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水平、教育管理等,这是“软均衡”,它的终极点就是校际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既要保底,更要高效。所谓保底,就是确定一个规范办学的底线标准,让所有学校达到这个要求;所谓高效,就是校际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王雪晴:校长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对一个学校的走向和发展前景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校长的培训,选拨和考核,很大程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教育整体水平。为此,培训要前沿化,选拨要公正化,考核要全面化,不能只看成绩,还要看学校的发展潜力,更替要制度化,对事不对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样才能让一方区域内的学校全面和整体上向前推进。局长不要做成消防队长,而要成为资源整体配置的高手。
韩世文:构建区域教育生态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吴其林:构建区域教育生态“三步走”:第一步,营造生态教育环境。从社会到家庭,从学校到班级,从局长到校长,从教师到学生,要形成教育的合力,身体力行地践行素质教育。
第二步,创设生态教育机制。机制就像是一条起跑线,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学校、师生带到这条起跑线上。学校间建立起纵横一体的发展共同体,师资上采用名师带动、骨干带动,青蓝结对等,既可让城乡教师交流活起来,又可发挥网络等资源的作用,相互带动,共同进步。
第三步,张扬个性的自主平台。教育管理者主动思考,主动调研,切实担当起为师生服务的责任;教师主动实践、反思、总结,对学生放心放手,把学习时空与心灵自由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反馈,成为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刘洪华:生态课堂是区域教育生态的落脚点。鼓励、引导教师们放空自己,回归零点,用新思维、新思想重新构筑智慧殿堂。构建师生自然、和谐的关系。课堂犹如一片小树林,树林中生灵世代得以生存、发展的那种自然天成要植根于我们的教学之中。
徐生坛:我认为,区域教育生态的构建,应按照由点到面的思路逐步推进:
第一步,实现班级内学生个体的均衡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来引导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第二步,实现校内班级间的均衡发展。第三步,实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第四步,实现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对区域教育生态而言,政策是土壤,土壤不好,长不出好庄稼;土壤好了,就会呈现出一片枝繁叶茂的景象。
韩世文:找到了发展途径和方法,如何营造发展的动力?或者应该建设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引导区域营建和谐的教育生态?
吴其林:一要坚持激励原则。不断发掘区域教育的典型,表彰先进,通过举办现场、传经送宝等方式,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带动引领学校共同发展。二是关注操作层面。也就是说,新的评价体系,校长看了会用,老师看了会做,学生看了感兴趣,是通俗化、现实化、有效化的结合体。三是必须讲究评价标准统一。要求各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共同制订出区域生态的评价标准,在实施上分科室负责。
刘洪华:区域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一是发展性评价。即区域评价要把学校的“昨天”和“今天”比对,进行发展性的评价。重视过程并非结果,把发展速度、质量有效的整合作为评价依据。评价体系应考虑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二是成长性评价。学校的发展因素要考虑到教师的成长潜力和动力、校风、学风的形成、领导的工作定位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是否到位、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等,这些都是一个学校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标准。三是差异性评价。校际之间的差异是历史形成的。区域评价要善于把差异作为评价标准,同时鼓励新生差异生成,这种新生差异便是“百花齐放”下的优势发展态势呈现。防止区域评价标准僵化、死板,评价是以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这一点明确后,校际差异便是区域评价的可贵资源了。
周芳元:遍观现在的检查,应付式的作秀很多。它很难客观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这种结果的关键是学校一直在围绕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转,缺乏主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思想和策略,其结果也就造就了众多千篇一律的学校。
换一种方式,其结果则是另外一种风景。校长可根据学校的实情,集聚全体教师的意见,明确学校工作的方向和重心,制定好工作计划,然后向当地教育局提出自主申报常态检查的要求,教育局根据学校的这些要求,进行随机抽查,将抽查结果作为考评学校的依据。
这种测评能积极调动校长的工作热情,创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有效张扬求真务实之风,极大程度上消除弄虚作假现象;能增强在教职工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引领个性化发展,有效发展师生潜能;也能有效减轻学校教育的负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