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保华: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

(2011-05-12 11:33:19)
标签:

田保华

先学

一条

教学

规律

因材施教

分类教学

教育

分类: 专栏·决策者说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教学规律。我并不是否认“先教后学”这种教学关系的规律性,而是否认它的“天经地义”和“不可改变”,因为它留下了一系列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道德课堂”认为,“先学后教”这种教学关系更是教学规律。“道德课堂”重视先学,主张先学后教,以学论教,少教多学。“先学”不仅仅是为了“教师顺利地上课”,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新内容,而是为了“不需要教”、为了独立学习、为了自主发展而学,与传统的预习有本质的区别。

“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学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用的方式,具有独立性。“先学后教”,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既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改之路。

第一,“先学后教”符合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把“教”转化为“学”,是先学后教的关键,其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此谓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正是这种变革,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和实质性进步,教师也找到了自己最准确的定位:促进学,即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提高学、欣赏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先学后教”是教学领域的一场具有实质性的变革,是我国具有草根性质的教育创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学。

第二,“先学后教”符合新课程的实施规律。新课程的实施,首要的是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实施。“道德课堂”认为,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教师解读课程标准的成果即生成导学案(学习卷)。导学案(学习卷),是课堂教学的抓手,一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然后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编制导学案(学习卷)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实施;核心是“教材”变“学材”,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先学”。

第三,“先学后教”符合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先学”时,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研读文本,获得新知识,是创新性学习;研读文本后完成检测练习,是开始运用新知识,也是创新性学习;自己纠错、小组讨论纠错,再当堂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都是创新性学习;最后,每一位学生通过整理学案,完成自我修复,更是创新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第四,“先学后教”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先学时,学优生、学困生都在根据导学案(学习卷)研读文本、做练习;后教时,通过学优生帮助学困生纠错更正,达到兵教兵、兵练兵的目的;再经过老师的点拨指导,学困生的问题在同学、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当堂基本得到解决,补了差。同时,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对当堂所学知识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培优的目的。

郭振有先生曾这样评价:“先学后教”,辩证地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把学放在首位;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了先和后的关系,是先学。

因此,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把教转化为学,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完成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