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生:解读教育信仰
(2011-03-22 11:13:32)
标签:
任永生解读教育信仰教师报媒体爱道术 |
分类: 专栏·决策者说 |
编者按:3月4日、3月18日,周刊连续举办两次局长沙龙活动,邀请全国各地近20位有思想、善行动的教育局长,走进中国教师报社,一起探讨教育发展、区域均衡,共同谋划区域课改突围之道。
本期,特别编发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参加局长沙龙后的反思文章,以飨读者。
解读教育信仰
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师报》举办的首次局长沙龙活动,收获很多。但最引我注意和深思的,则是报社走廊墙壁上的那句口号:打造一支有教育信仰的传媒铁军。
我想,《中国教师报》作为一个媒体尚能提出这样的理想,我们作为真正从事教育的教育人,不能不感到震撼,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教育人都应该学习他们,都应该像他们那样——做一个有崇高教育信仰和远大教育理想的人。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读教育信仰呢?其实,当你走进中国教师报社总部,你就会从他们的言行中感受到,他们正在为改变中国教育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他们正在以媒体特有的方式,引领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不是在“坐”而论道,而是到处奔波,深入实际,用脚、用心地做教育,他们正以与时俱进的独特慧眼,在发现、总结、提升和培养着中国新型的教育家。他们真正是一支具有教育信仰的传媒队伍。
关于教育信仰,我还是想做些理性的思考,和大家共同探讨。
教育信仰体现在心中有爱。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真正的动力源泉就是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孩子,爱的深度决定教育的高度。一个心中无爱的人,不可能淡泊名利,不可能目光高远,当然也不可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他们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会麻木不仁,不敢大声疾呼,更不敢大胆改革,他们往往选择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安于现状,裹足不前的明哲保身态度。那些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振臂高呼,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颠覆传统的人。勇气从何而来,来源于他们心中的真爱。他们把对民族发展的忧患意识,把对教育发展的责任意识,把对孩子身心发展责任意识,内化为对孩子深深的爱。他们心中有永不枯竭的工作动力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教育信仰体现在心中有道。道就是规律。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育的基本责任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学为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教育的现实问题,都要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我们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满脑子教育理论而无的放矢的人,我们提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教育,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思想。
教育信仰体现在心中有术。术就是方法。我们光有教育理论思想和观念还不够,必须用具体的方法使其落地,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去承载我们的思想,承载我们的目标。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科学的框架和科学的流程,模式就是具体的流程,它是介乎于与思想和方法的中间环节。当然,基本模式下会有许多个性化的东西,如果我们光强调个性化而忽视了基本模式,其实也就否定了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信仰体现在心中有行。有教育信仰的人,必须是一个行动家。我们必须扎根于教育实践中,必须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方法应用到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打纲领也不如一个行动,行动是我们的第一法则。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要用实践行动影响和改变中国教育。要用脚、用心搞教育,把我们的教育信仰,教育追求通过我们的教育实践,变成美好的现实。
在中国教师报社座谈时,李炳亭提出这样的话题:一个教育局长的成长究竟用多长时间,是不是没有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局长们就不可能快速进入角色?我想,没有长期的教育实践,当然是教育局长成长的瓶颈因素,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心中有道、心中有术、心中有行,就会淡泊名利,追求高远,就会快速成长。就会为我们的教育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