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湖南绥宁县:教师队伍建设出“绝招”
(2011-03-01 13:19:03)
标签:
区域教育地理湖南绥宁县教师队伍建设绝招 |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
区域教育地理·湖南绥宁县
一个地方教育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该地尊师重教的氛围,离不开教师这支队伍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和农村县区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正是以“暖心工程”为突破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本期,《中国教师报》与《湖南教育》杂志共同聚焦绥宁教育。
绥宁:教师队伍建设出“绝招”
《湖南教育》记者 刘秋泉 李旭林 龚鹏飞
刘芳
最近几年,地处偏远的林业大县——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以重奖教师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山区教育的“暖心工程”,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不久前,记者冒着风雪严寒深入绥宁采访,真切地感受到了绥宁教育正在涌动着的暖暖春潮。
从“灰心”到“暖心”
——绥宁县委、县政府重奖教师成了标志性事件
2010年12月12日,绥宁县召开了隆重的教师表彰大会。这是一次参会人数达千人的教育盛会,也是该县连续第四年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会上,81名优秀班主任、优秀乡村教师和绥宁名师受到表彰,发放教师个人奖励金26.8万元,此外还发放教育质量奖学校14万元,学生11万多元。不仅县里四大家分管领导全部到会,正在绥宁检查工作的教育厅原副厅长、省委第二巡视组组长朱俊杰同志听到这个消息,也赶来参会,并高度评价绥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的“绝招”。
“县名师奖励5000元,名班主任奖励3000元,优秀乡村教师奖励3000元,校长、师德标兵奖励2000元,3年来共发放奖金120余万元。能拿出这样一大笔奖金奖励老师,对于我们一个经济贫困县来说,实属不易,可以说是我们县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县教育局局长杨芳斌拿出一张统计表告诉记者,言谈中流露出一分激动。
在一些地区,重奖教师或许并不算什么“爆炸性”新闻,为什么在绥宁会“实属不易”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八分山,两分田”,是绥宁这个地处湘西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的生动写照。一段时间,绥宁县几乎每年都要流失一批优秀校长与骨干教师,最多的那年走了30多名教师。部分高中老师,看到外地学校“招兵买马”的广告诱人,于是外流一度成为“潮流”。有人戏称,全县教师的流失数,几乎可以组建一所新的中学了。而另一方面,招聘新进的教师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年轻老师,只要到山高林密的绥宁一转,就再也不想来这里“圆梦”了。
优秀教师“走完了”,好生源也就随之外流,这在绥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舆论,也让县委、县政府承受了很大压力。如何让教师安心从教、专心从教、热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成了绥宁教育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全力打造“暖心工程”,成了绥宁县委、县政府的大事。他们采取切实措施,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首先是在全县全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办教育!”县委书记唐渊刚一上任,就一头扎进了教育,进行调研。经常晚上与月亮一起“走”到学校。在看了朝仪学校和东山中心小学后,他马上找到杨芳斌局长要他落实两件事:一是寄宿制学校的条件问题,二是完善保育制学校的管理制度问题。在2008年教育强县大会前,他坐镇教育局,召集四大家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整整一天,中午吃的盒饭,三口两口就扒拉完了。他对绥宁初中教育这块“短板”忧心忡忡,亲自去上海联系和动员本土企业家回绥宁办学,现在这项预计投资1.2亿的项目正在论证中。
县长罗建南也非常重视教育,他常讲,教育强县就是要实实在在为教育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做到教育的事优先研究,教育的困难优先解决,教育的经费优先安排,教师的待遇优先保证,教师的工资优先拨付,句句掷地有声。他还特事特办,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如县二中在农村,教师住房相当紧张,他破例特批教师在校内集资建房。他关心教育均衡发展,株洲现场会后,他叫来教育局长,说:“芳斌,教育投入是我的事,抓好管理就是你的事。现在县里财政虽然相当困难,但我会想办法的。”当场拍板为合格学校建设安排专项经费100万。为了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和留守儿童读书问题,必须建设好长铺四小,为此他在会上讲,特事特办,“先上船再买票”。至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瑚,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丰新妹,也都被绥宁的教育工作者称为绥宁教育的贴心人。
其次,尽全力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待遇。2008年,县教育系统发放了略高于公务员地方性津贴的教师福利。2009年,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略高于公务员地方性津贴标准。2010年,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位居全市第三。提高了农村教师补贴标准。实施农村绩效工资差异性补贴,按照地域远近,合理调剂绩效工资,把全县农村教师绩效工资分为3档,县城教师与农村偏远山区教师在收入差距上每月最大可相差140元,最低为30元。联民苗族乡学校是绥宁最北端的一个乡镇,学校离县城最远。教师左长青在这里工作,每月领取乡村教师补贴140元。谈到这事情,他很爽朗:“我是最偏远的,去一趟县城,40元,政府也帮我考虑到了。更重要的是,大山的孩子纯朴、可爱!我很喜欢!”同时加大了评先评优晋级倾斜力度。对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教师,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评优评先和晋级指标分配上,特别是中高级别的晋级指标,农村教师每年的名额数量都超过城镇教师。2010年,教育局首次设立了优秀乡村教师的评选,把服务农村教育工作岗位1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打造成绥宁教育的“明星”,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扎根农村、无私奉献。2008年以来,有823人次农村教师评先评优、有123人次农村教师晋级,与城镇教师相比分别超出423人次、41人次。
动员外流教师回家,也是绥宁教育的“重头戏”。县里和教育局的同志都千方百计动员外流教师回家。外流教师回来后,县里都安排了重要的岗位。数学骨干教师李茂权2006年“流”到广东,每次他回家过年县里领导都要来看他,他2007年终于回到“快乐老家”从教。现在他担任一所学校的副校长。
从“灰心”到“暖心”,带来的是绥宁教师的信心。2008年招聘进来的心理教师卓凤英告诉记者,现在绥宁教育的环境很好。别说呆2年,就是呆20年也呆得下去!在这里,她找到了男朋友,也找到了家的感觉。
从“外流”到“回流”
——在事业的成就感中找到归属感
教师“外流”的窘境,让全体绥宁教育工作者痛定思痛:要改变绥宁的教育现状,首先得敲碎制约师资长期疲软的瓶颈,解除人才培养青黄不接的桎梏。
破冰之举定格在2006年下学期,这学期全县全部学校都参与到校长“海选”洪流中。
杨芳斌深知,抓教师队伍首先得抓校长队伍,首先得打破校长的铁饭碗,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以前是教育局直接任命校长,今后不同了,我作为局长也没有这个权力了,你能不能当校长,不是教育局说了算,是你的能力说了算,是老师们说了算!”杨芳斌担任局长后在第一次全县校长联谊会上,这样对校长们说。
“通过报名、资格审定、施政演讲、群体教师现场打分、公示等系列程序后,我如愿以偿以最高分当选了东山乡学校校长。我觉得通过这种公开、公平、公正方式选拔出来的校长,会时刻保持着为老师服务、为提升教育质量而殚精竭虑的危机意识。”2006年下学期担任校长的舒常猛,又把几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教师选拔出来,通过全体教师投票认可后,组成自己的班子。他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新的领导班子组成后,始终践行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几年下来,原来不安心的教师扎根了,当地老百姓对学校的评价由原来的批评变成现在的褒奖了。“2009年,我又抱着挑战的心态,竞选当上了现在的寨市学校校长。在这所离城区近、老百姓期望值高的品牌小学,我觉得我的潜力还可以大大地挖掘!”这位憨厚而不失干练的苗家汉子踌躇满志。
每三年举行的校长海选竞聘,让平庸者为优秀者腾出位置,建立了能上能下的干部任用机制。政工股股长伍玉荣拿出了一份数据报告,上面清楚地显示,2009年竞聘时,46位原班子成员落选。通过竞选,新一轮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降低了4.1岁。各学校班子的活力增强,满意度也大幅提升。班子成员满意度公众测评中,2009年优秀率91.16%,2010年优秀率达96.13%。同时,竞聘活动让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由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课题组长、优秀班主任竞选为班子成员的达162人,占63.41%。领导班子从一线出来,又全部站在一线岗位上。全县96.21%的班子成员站讲台,72.11%的班子成员牵头课题研究,31.24%的班子成员担任毕业班工作。
记者在教育局办公室翻阅了绥宁县人民政府下发的《绥宁县中小学名师评选工作方案》,上面关于“绥宁名师义务”的几项内容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立志终身在绥宁从教;成为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积极承担培养本学科年轻教师任务;动态管理,对不履行义务者取消下年度评选资格。“这就意味着,名师不是永久头衔,你只有切实担负起名师的职责,你才能拥有下一年度的评选资格。我们最看重的是名师的引领与辐射,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成绩有多么卓越。如果连续5年评选为‘绥宁名师’,我们将授予绥宁终身名师的称号。”教育局副局长秦贵军如是解读。
“重奖名师,就是要让有贡献的教师有名望、有地位、有影响,让这部分老师首先放射光芒。以前我们的教师队伍抓不上去,就是缺少榜样的示范与引领,没有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教有所为的良好氛围。我们花这么大手笔重奖先进,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群体中营造一种引领与帮扶的良性文化!”绥宁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吴才录告诉记者,去年4月,绥宁县教育局征集到46条首届绥宁名师的“名言”,并通过简报印发到各中小学,在全县3000多名教师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挖掘了绥宁名师等优秀典型,激励了绥宁名师理论创新,发挥了绥宁名师先锋模范作用,传帮带青年教师,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如果说绥宁的校长海选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破冰之举,那么名师工程便是扬帆破浪的轰鸣汽笛,而全员覆盖的师训则成为了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在这股全员覆盖、全课程覆盖、全学年覆盖的师训大潮里,绥宁作为一个财政穷县的气魄不能不让人再次折服。教育局每年预算教师培训经费100万元,对参培教师实行了免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费,报销差旅费,补助生活费的“三免一报一补”政策,实现了教师培训由自己掏钱为政府买单的转变,增强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绥宁对师训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师训不走过场,杜绝热闹过后如一阵风吹过、学不到真东西的现状,浮在表面的师训在绥宁找不到案例,伍玉荣道出了他们的五招法宝:实行“凡培必考”,每次培训都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实行“培考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培训结业考试工作,考试命题教师不参与授课;实行“局领导坐班制”,教育局分管领导基本做到每天与学员一起坐班听课;实行“考勤与学分挂钩”,固定座位,对号入座,每天3次点名,旷课半天或迟到、早退4次的,学分为零;实行“结业成绩三挂钩”,即教师培训结业成绩与授课教师津贴和参培教师的职务评聘、培训经费报销挂钩。
通过几年的实践,绥宁的师训“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效果显著”,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2008年以来,先后开展了19个项目教育培训工作,涵盖了团队培训、岗前培训,薄弱学科专业教师开展提高培训、履职晋级培训、学历教育培训,以及各校校长因地制宜开展的校本培训,形成“强中坚、强薄弱、强急需”的“三强”培训模式,总计开展各种类别的培训班321期,培训教师4706人次。通过培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28%、45%、85%。城乡之间教师的数量结构和各校学科间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得到缓解。
政治上让教师有地位、经济上让教师有实惠、学术上让教师有条件、专业成长上让教师有保障,已经成为绥宁县“把师资作为教育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总思路。全县形成的尊师氛围,使绥宁教师队伍建设从“外流”到“回流”,呈现出一个“回归”与良性发展的态势。2007年以来,全县没有流失一个教师,原来到沿海“名校”的个别教师又挤回到原工作岗位。同时,长沙、湘潭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师也因为绥宁提供的广阔舞台而投身到了林业大县的教育事业,而本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也纷纷把目光聚焦到这片“神奇的绿洲”上,连续3年来,新进教师逐年增加。教师队伍建设从“外流”到“回流”,正成为推动绥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旋律。
从“春暖”到“花开”
——绥宁教育在赶超中插上腾飞的翅膀
绥宁县长铺镇二小是县里的一所名校,不但在于这里名师辈出,连续产生了陈艳玲、龙友秀、吴朝霞3位名师,而且教学质量也确实让人佩服。像全县小学六年级质量监测,该校夺取了十一连冠。县教研室举办的全县小学教学竞赛,学校夺得“四连冠”。名校之“名”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学校近些年大力推行备课改革、教学综合改革,开展各种名师的教研活动,编辑校本教材《师之韵》。学校还在本校开展名师评选工作。从2003年开始,每3年评选一次,学校除有3个县级名师外,还有校级名师11个、骨干教师10个。学校对这些名师和骨干,每月发放津补贴,让这些老师得实惠,更有干劲,从而也促进了学校质量的全面提升。记者采访该校时,全校师生正在开展2010年校园十大新闻评选,师生们争得可热闹呢。记者感到,名校除了它的历史、它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不断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新经验。
当然,名校之外,那些薄弱校也不甘落后,绥宁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景观。寨市学校是一所苗族侗族学生聚集的学校。校长舒常猛竞聘上岗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以后,狠抓制度建设。学校不仅实行“三公开”:校务公开、教务公开、财务公开,而且提出了“六张名片”的思维:寄宿生绕古城晨跑、课间操、讲卫生爱劳动、讲安全、讲礼仪礼貌、讲感恩。“六张名片”实际上是在教育的六个方面发力,铸造学校的新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成教育的另一种诠释。记者专门观看了学校的课间操,课间操之后还举行了舞蹈、唱歌、朗诵等节目表演。记者看到,不但学生充满朝气,站在旁边的老师们也都精神饱满,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磁场。
以前,县里每年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表彰时,上台领奖的都是绥宁县城学校和南片学校,北片学校只能在台下鼓掌。随着近年来师资的优化,南北的差距在缩小,每年的教育教学质量表彰,除县城外,南片和北片的学校数相当,如北片的绥宁六中、绥宁八中、绥宁九中、盐井学校、金屋中学、李西中心小学、红岩学校等校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明显。另外,全县中小学的优势学科保持优势地位,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平均分和优秀率大面积提高。薄弱学科的教学得到加强。物理、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平均分和合格率以前在全市垫底,现已大幅度跃升。特长生培育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了绥宁县的教研教改突飞猛进。2008年以来,全县省级立项课题达21项,市级立项课题达36项。其中,省级立项课题结题4项,其余正在开展二期研究工作。2008年,长铺镇二小的《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省级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荣获湖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绥宁在开发地方课程体系上也颇有特色,不断融入民族元素、传统元素和地方元素。2010年,县里编写了新课程地方教材读本《绥宁——神奇的绿洲》,引导学生了解绥宁、热爱绥宁、建设绥宁。而今,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青年技术与学术带头人,在绥宁闪亮出场,让绥宁教坛充满了祥瑞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