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林松:“共同体”:区域推进教师成长的新模式

(2010-12-30 09:51:35)
标签:

古林松

共同体

区域

推进

教师

成长

模式

教育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发展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教师的科学发展,区域教育管理者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熔入到区域学校的整体发展中,建立教师发展的“共同体”,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区域教师的整体发展。

构建区域间学习者共同体。建设学习型学校阅读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率先进入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群体,读书是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一张“名片”。阅读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和升华,阅读也是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学校要发挥评价的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等多重功能。教育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多购买、订阅各种教育类、文学类及其他适宜教师专业成长的学科研究书籍、刊物,要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提供专门的阅读场所,组织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教师阅读与指导学生阅读相结合的学习活动,经常组织开展教师、学生的阅读交流活动。有专家指出,广大教师应该读政治书,以养大气;读业务书,以养才气;读文学书,以陶冶情操;读历史书,以使己明智;读诸子百家,以思圆行方。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自己出资订阅报刊杂志的情况相对较少,阅读得比较多的也是休闲类刊物。网络阅读所占的比例也较大。能够主动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期刊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偏少。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阅读的指导。

建立实践研究联合共同体。强化教学即合作研究的理念:每位教师既是独特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研究性教学过程即体验生活的过程、创造意义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发展成长的过程。以教学研究为核心,组织群体学习式教研、先导小组式教研、骨干教师引导的教研、不同背景教师组合的教研、连环跟进式教研、中心学校辐射的教研、联片教研、任务驱动的教研、项目合作的教研、有技术介入的教研等等,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应该注意加强发挥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工作室等的辐射作用。

建立经验交流共同体。加强不同学校老师间的经验反思、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等的交流,摩擦出新的思想火花,实现共同发展。当前尤其应积极探索建设区域间跨学校、跨学科自由组合的互助型科研工作小团队,使志同道合的教师自愿组合。以前所建立的学科教研组以及年级备课组等制度,是由组织结构确定的正式组织,是一种职能团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行政强制管理的痕迹。为适应新的时代,可以通过“主动引发”的人性化组织管理模式,营造更加优质的校本教研文化。建立自由组合的新型的科研工作团队,能够使教师们增强科研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合作为特征的工作团队,有着更高的生产率和资源共享水平。成员间能够相互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更大的支持,更有说服力和更少强制性,并且在权力关系中形成彼此信任和友好的氛围,可以综合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去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达成多方满意的协议。成员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表现出首创精神;又能够较好地与其他人协商并遵循适当的程序……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更加强大的战斗力,更高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全面辐射带动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和提高,盘活整个的区域教育的发展。

建设校际间合作共同体。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明确了治理薄弱学校的命题。区域教育管理者可以制定有关的制度,要求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援教或者是挂职锻炼,形成管理学上所谓的“鲶鱼”效应,以优秀教师辐射带动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大地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安排一些农村学校的骨干老师到城市里的同类学校挂职锻炼,让城里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举行示范课教学,辐射带动广大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城里的老师与农村学校的老师结对子,交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疑惑;让城里的优质学校帮扶、带动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实现区域教育的共同和谐发展。

现代管理应该以制度来激励人,发展人,成就人。区域教育管理者应该想方设法制定、建设各种适宜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使辖区内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得到幸福、科学、和谐的发展与成长,努力增强广大教师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事业成就人,以制度发展人,共同谋求学校的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