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教育地理:区域教育的“大兴”样本

(2010-12-30 09:39:31)
标签:

区域

教育

北京

大兴

样本

教委

主任

李达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区域教育地理·北京大兴

大兴区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郊区,是中心城区人口疏散的承接区。全区常住人口140万,各类公办学校189所,在校生近9万人,教职工近1万人。

“十一五”期间,大兴教育人坚持“内涵提升、均衡发展”这一主线,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积极引进名校资源,大力提升教育质量。随着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兴将全力打造首都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经济社会将迎来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发展,大兴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在走出一条“大兴”之路。

如何总结好过去五年的发展经验,促使大兴教育在改革中探索前行,在继承中谋求新的发展,大兴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李达为我们详细解读。

 

区域教育的“大兴”样本

访北京市大兴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李达

韩世文 刘术红 方祥华

 

25年前参加教育工作,5年前开始担任北京市大兴区教委主任——李达,这个深爱着教育事业的中年男人,从一线教师做到农村完小校长,从当时全区最年轻的校长做到全区教育行政管理的“一把手”,一路走来,职务在变,不变的是他心中真挚的教育情怀。

他酷爱下棋,深谙围棋之道,并将围棋“思想”运用到教育管理中去;他以身作则,直到现在还坚持每天7点上班的习惯;他求真务实,稳步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培养和引进名教师名校长等多项“打基础”工程……

他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前者强调打基础的重要,后者指明出成绩的必要。“打基础”与“出成绩”,蕴含辩证的内在逻辑,体现量变质变的有机统一。“打基础”是出成绩的前提,“出成绩”是打基础的结果。在大兴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会上,李达多次强调,各学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打基础”与“出成绩”的辩证关系,扎扎实实打基础,实实在在创业绩。

他深爱教育,他常说:多培养出一个孩子,就能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他懂得教育,改革亦从课堂开始……他和他的同仁,正用事实、数字、口碑,在大兴这片沃土上书写着教育“大兴”的辉煌篇章:优质学校不断增加、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水平逐年提升,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正变为现实……

 

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课堂,向课堂要质量

 

中国教师报:当前人们都在谈课改,您也是课改的积极倡导者。大兴区在课程改革方面,有什么积极的作为?

李达: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怎么改?有没有既符合课改理念,又适应现状的教学模式?一个区域用什么来统领课堂教学?经过思考,我们区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以首师大大兴附中为龙头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突出“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提倡具有启发特点的讲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目标明确、自我建构、教师引领、知识运用的教学全过程优化,形成了大兴区推进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色。为推进这项改革,我区组织编写了“学科课时教学指导意见和课时导学方案”引领课堂教学,先后两次召开全区“学案导学”现场研讨会,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中国教师报: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形成了怎样的特色?

李达:很多学校在课改实践中自主探索,形成了不同的特色。譬如,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为了改变小学课堂中满堂灌现象,提出“课堂上,教师要勇敢地进,适时地退”,开展了运用“二八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实践。庞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提出了“立足农村,联系实际,结合特点,发挥优势,创有农村特色的教育之路——创建田园式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发了以种植养殖为主、体现农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建立了校本课程学生实践基地。瀛海镇第二中心小学以绿色学校创建为抓手,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枣园小学通过开展“大单元主题实践周”,实现了课程的有机整合与高效实施。

中国教师报:听说您经常深入一线听课,您也特别关注课堂教学,这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

李达:作为教育管理者,不能浮于表面、忙于事务,要静下心、沉下身,深入课堂、了解课堂。从教委机关的主任、科长,到学校的书记、校长,我们都规定了听课的数量。校长要懂教学、抓教学,要做到以身作则上课、以身作则教研,抓教学要着重抓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尤其要细化、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学校要建立班子成员“挂靠一个年级,坐阵一个班级,任教一门学科,每周听评一节课”制度,把“推门听课”、“跟踪听课”与课后管理结合起来,加大薄弱学科的调研分析、跟踪指导和整改力度。校长更要潜下心来,了解过程,研究过程,指导过程,在过程管理中主动提供服务,确保各项工作健康良性发展。

中国教师报:针对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大兴区又做了哪些针对教师发展的工作?教师有什么样的转变?

李达:在教学教研上,我们重点抓了教师的基本功,开展全员参与、全学科覆盖、重在过程的基本功考核,开展了教学设计、案例评析、教学实录等形式的教学训练。我们还扎实开展以校为本的同伴研修活动,立足课堂,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区先后开展了三次聚焦李淑环老师同伴研修活动,在全区小学开展“同伴研修”,扎实推进校本研修活动。

同时,加强区内学校之间的教学协作,在“创建优质教育点、构建优质教育链、打造优质教育圈”的思路指导下,建立了“组长校具体负责、成员校积极参与、加盟校大力支持、教研指导组密切配合”的联片教研工作机制,并结合网上研修,推进区域教学合作,有效弥补了校内教师研修不足,实现了校际之间的交替引领,促进了各个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教学改革提升了干部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转变了教和学的方式,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2009年6月5日,北京市“推进三级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现场会在大兴区团河小学召开,我区的区域课程建设成果在全市同行面前进行了展示。

 

外引内扩促进均衡

 

中国教师报:优势教育资源城乡不均衡、校际不均衡,是当前许多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大兴区,如何使优势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并实现共享?如何构建优质、均衡的区域教育?

李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定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发展,而应该是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优质均衡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们主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扩张”两种渠道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中国教师报:请您具体谈谈这种“外引”和“内扩”的发展方式。

李达:外部引进,即通过市政府推动的“名校办分校”工程和“高校对口支援郊区”工程,积极引进市区名校和高校资源。我们和10所市区名校合作,成立了12所名校的大兴分校,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北京八中大兴分校、北京八中亦庄分校等。我们通过“高校对口支援郊区”工程,与北师大合作成立了北师大大兴附中、大兴附小,与首师大合作成立了首师大大兴附中。名校办分校给我们区的学校搭起了与市区名校、高校有效沟通的桥梁,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广渠门中学大兴魏善庄分校、北京三十五中大兴采育分校等每年都派出干部、教师到总校学习,接受总校特级教师及专家的培训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中、大兴附小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优质资源,争取北师大专家资源和附属学校资源,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内部扩张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区内优质校和薄弱校合并重组,扩大优质资源规模和辐射范围。像我们区的老牌优质学校大兴二小、大兴五小、大兴七中、大兴三中都设立了自己的分校区。在学校内部管理上,真正让两个校区之间的师资流动起来,实现两个校区之间的换血、输血、造血,实现了师资的共同提升,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校的规模。

中国教师报:大兴区不论是依托名校办分校促进优质均衡,还是优质校与薄弱校整合重组促进均衡,都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益尝试,那么在未来发展中,大兴区还有什么样的计划?

李达: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原有的“名校办分校”成功经验基础上,探索规模办学、引进办学、合作办学、委托办学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区外名校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区内已有优质学校,培育特色学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体系;探索名校规模办学新模式,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村校”等多种形式,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充,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

 

教育均衡关键在于师资均衡

 

中国教师报: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大兴区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什么要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上这么下功夫呢?

李达:目前,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的最大差距主要在于师资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关键在于师资均衡。近几年,北京市和大兴区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城区教师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造成了农村学校教师向城区流动,致使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此,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至关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中国教师报:在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达:我们从“着力补充农村学校教师缺额、重点提升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倾斜培养骨干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等几个方面入手,促进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这几年一直坚持优先选派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学校,逐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还建立了城乡之间教师的双向合理流动机制,通过城乡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对,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了教师交流和师资均衡;加强校本培训,实施专业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实施五年以下教龄教师的教材教法培训工程……为了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相对的相对稳定,我们出台了关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意见,为农村教师配备了47辆班车,改造农村教师宿舍等等,为农村教师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

 

流动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城待遇”

 

中国教师报:大兴区是北京市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目前流动人员子女在大兴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如何?

李达:目前,在大兴区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员子女两万多人,占随迁子女入学总数的51%,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此外,还有两万多人在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就读。

中国教师报:流动人口比重大,会给区域教育的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大兴区有什么针对性的举措?

李达:长期以来,我们区高度重视流动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两为主”原则,通过明确区、镇、村三级职责,整合资源,努力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最大限度地接收流动人员子女就学。目前,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享有与本市学生同等待遇,建立了电子学籍档案,并发放了学生卡。自2004年以来,市区教委对已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拨专款770万元配备教育教学设备,并投入300万建设两所可移动的专门学校,又投资近400万元用于两所学校的辅助设施和教育教学设施配备。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已审批的自办学校学生减免学杂费,有效地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员自办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我们还专门成立了“民办教育服务中心”。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中国教师报:纵观大兴区教育近几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工作都很“基础”。您似乎格外重视“基础”的扎实?

李达:这个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打基础和出成绩的关系。打基础是出成绩的前提,出成绩是打基础的结果。扎扎实实打基础,实实在在创业绩,这是我一直坚持和强调的。“打基础”的工作通常很艰苦,付出的很多,经历的时间很长,但对发展的影响也很深远。正是这些最初不显山不露水的工作,为大兴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攒足了后劲。

中国教师报:但现实工作中,许多人还是会看重成绩的。

李达:当然,“打基础”更需要毅力和耐心,决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产生思想动摇。也许有的校长会认为打基础周期长,难“出彩”,难出政绩,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也有的人以打基础为借口,满足于守摊子、混日子,工作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我们提倡校长真正树立不求虚名只做实事的精神,少些浮光掠影,多些脚踏实地;少些急功近利,多些无私奉献;少想个人政绩,多想学校发展,始终做到艰苦奋斗打基础、埋头苦干谋发展。既注重外在的、看得见的政绩,更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业,真正把“打基础”与“出成绩”和谐地统一起来,努力推进学校发展。

中国教师报:基础扎实后,成绩出在哪?

李达:出在特色上。“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工作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差异就是资源,惟一就是特色。只要开动脑筋,就不怕找不出特色:唯我独有是特色,唯我最多是特色,唯我独优是特色,知名度高也是特色。相反,因循守旧,满足于轻车熟路,不可能干出亮点;随波逐流,机械地模仿跟风,不可能创出新意。“大道无门,千差有路。”只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把特色文章做足了,把优势发挥好了,各项工作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也才会像陶西平会长讲的那样,“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基础教育发展进步大潜力大

 

中国教师报:作为大兴区教委主任,从宏观上来看,您认为大兴区基础教育近几年来的发展,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

李达:近年来,大兴的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可以用“三大”来形容,即规模大、进步大、潜力大。规模自不必说。进步大,主要是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致力于基础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一是通过撤、并、转、建的方式,使教育布局结构趋于合理;二是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三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四是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五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教师报:如何理解您所说的“潜力大”呢?

李达:随着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兴将全力打造首都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经济社会将迎来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发展,大兴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大兴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潜力无限。

中国教师报:据我们了解,大兴区除了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上力争做到优质均衡发展外,对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也给予了极大重视。

李达:是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区本着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统筹、促进均衡”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鼓励民办园,着重理顺镇中心园管理体制,努力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兴百姓对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多样化需求,在全区形成了“以政府办园为示范和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为重要补充”的学前教育格局。十一五期间,园所数量增加了17个,学位增加5302个,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经达到了91.09%。

中国教师报:那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我们顺利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重组,整合新建了大兴一职、大兴二职。在14个镇建立了成人学校,并全部被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校。2009年大兴区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先进单位”,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也很好,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成绩斐然,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创建学习型城区工作先进区”。

面对未来五年大兴区经济社会发展 “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 的新形势,结合大兴区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加强职业学校专业调整和建设,打造品牌专业,建设职业教育高地,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将会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链接。

中国教师报:也就是说,大兴区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更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

李达:没错,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未来几年,我们除了要打造特色专业外,还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城乡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社会人员(失地农民、转岗人员、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学习和实训的平台,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中国教师报:面对未来,您对大兴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李达: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大兴区“城乡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也在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途径,深化教育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我们将在优化机构、提升内涵、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上下功夫,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努力把大兴建设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强区和职业教育高地,真正实现大兴教育事业的“大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