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课堂问题 生成研究课题
(2010-12-23 11:06:22)
标签:
发现课堂问题生成研究课题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如何及时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找出规律,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这不仅考验教师的发现力,更考验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本期呈献两位教师的实践和思考,以期为读者提供借鉴。
发现课堂问题
教师:徐国鸿
学校: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第一步:发现问题
笔者在教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单元时,学生课前预习本单元内容,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本单元的“阅读指南”在阐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时,有一段话: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按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原因就在于他把‘格物致知’简单地等同于对事物外在的观察。”
学生读了这段话后问:作为古代大儒、大思想家的王阳明怎么会这样笨?
听到这个问题,笔者当即觉得这个看似问得很幼稚的问题,其实很有价值。学生不一定懂这些儒家的义理和概念,但学生直接的感受是很敏锐也很真切的。
当我带着这个问题重新阅读“阅读指南”中这段内容时,我发现,原文想以此为例指出我国古人缺乏丁肇中所说的“实验精神”,从而证明丁肇中对“格物致知”的新的理解的价值。
其实我国古人缺乏丁肇中所说的实验精神可不止王阳明一个人,朱熹比他好不到哪里去。而丁肇中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解,可以说完全是断章取义,古为今用的做法,听听就好,却不可作为理解传统文化的确论,尤其不该把王阳明的做法作为反证丁肇中观点正确的材料。
作为有明一代数得着的几个“脑袋”,王阳明当然不弱智,也不可能是研究儒家义理走火入魔,那么只可能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王阳明有意而为之。但王阳明为什么要这样显得有点笨笨地有意而为之呢?
带着这份疑问,笔者在网上搜寻“王阳明格竹”,在一篇博客里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格竹’谐音‘格朱’,他是要‘格’朱子(朱熹)的命。”受此启发,笔者因而坚定了一个认识:王阳明“格竹”其实是以归谬的方式大胆挣脱“程朱理学”权威思想的束缚,进行革命式的思考,并想以这种违反常情常理的方式制造广告效应,对自己的“心学”思想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
我们考察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不难发现,“程朱理学”在当时被官方尊为正统学说,被万千儒士奉为圭臬。怎么打破这种思想桎梏的问题,恰恰是王阳明应该思考的。想到这里,我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词——行为艺术。“王阳明格竹”非但不是弱智和入魔,而是一种极其智慧的“行为艺术”的表演。
第二步:生成课题
笔者想到“行为艺术”这个话题值得和学生共同来探讨一番。于是从本单元的教学中宕开来,同学生共同设置了一个“探究中国古代‘行为艺术’”的课题。
首先笔者提出要求:学生探究“当代行为艺术”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然后明确“当代行为艺术”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明确:这个课题中的“行为艺术”是从当代艺术中借用过来的概念,是用来指在古代传媒不发达的情况下,个人或己方通过有意为之的一些带有夸张色彩或者不太符合常情常理的言行,达到宣传效果的一种策略式行为方式。并列举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为例,要求学生梳理古代故事,找出符合类似特征的其它事例。学生举出了很多的事例。如祢衡击鼓骂曹、冯谖客孟尝君弹唱“长铗归来乎”、商鞅徙木立信等故事。
做好这些铺垫工作后,笔者从课外再转入课内,把那个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阅读指南”中“王阳明格竹”的问题抛给学生,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结果有学生竟然也从网络博客中受到启发,得出“王阳明格竹”也是一种“行为艺术”的结论。
这时笔者对“行为艺术”又有了新的想法,引领学生又开始了两个探究任务。其一,阅读《世说新语》,探究并界定其中的“行为艺术”。其二,阅读《信陵君窃符救赵》(《史记》)《刘玄德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探究并界定其中的“行为艺术”。针对第一个题目,学生探究出,如“嵇康锻铁”、“广陵绝响”、“王子猷雪夜访戴”等 “行为艺术”,可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蕴。针对第二个题目,学生探究出“士为知己者死”为核心的古代主客、君臣遇合故事背后的“行为艺术”的内涵。
课题进行到这一步,笔者个人是比较满意的。但学生还意犹未尽,纷纷向笔者提出,课题范围不应限制在古代中国。于是,我们便顺水推舟鼓励学生探究一番当代中国的“行为艺术”。结果,学生展示出来的案例紧跟时代,如芙蓉姐姐和凤姐、“宣传环保亲吻路人门”、“不雅照外泄门”等。同学们得出一致的结论:当代中国的“行为艺术”完全变成了作秀与炒作,跟古代“行为艺术”相比,品位格调低了不止一点。
第三步:反思课题
通过和学生合力做这个课题,笔者有了几点认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提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教师同学生共同学习提高的契机。因势利导,将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切不可忽视学生的看似幼稚的问题。需知人类很多深邃的思考和重要的发现都有可能源自看似很幼稚的问题,如人是什么、苹果为什么会往下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学生的问题是教师最可宝贵的财富,它往往可以把被成熟、理性蒙蔽变得有些自以为是的教师唤醒。
3.把学生的问题转化成课题时,一定要善于联系,多方比较,发见个案中蕴含的带有普遍性的价值。一个由问题转化而来的好的课题,应该有一个核心概念,应该可以提供学生一个理解文本或其它现象好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可以实现最大可能的迁移。
4.教学相长,应该注重课题的探究性,要同学生一起探究,互相激励、生发,让课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成长,甚至流变,因而得以丰富和完善。
姓名:陈少燕
学校:山东省招远市城北学校
如何引领教师关注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研究的心态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呢?笔者认为,开展“教育叙事”式研究方式,可以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让教师从问题的“处理者”变身为问题的“研究者”,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化成长。
链接教育理论,关注教学问题
并非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具有研究价值,要拥有把教育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相关的教育理论著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先哲或是行进在课改路上的名师,往往会走在教育理念的前沿。他们的思想或是观念,既会有理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又会具备实践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阅读中外教育名家的著作,从文字中频频发现自我、感悟惊喜、收获振奋与反思时,教育理论就会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利武器。教师品读、回味教育理论与案例,也会指导教学,增长自身独特的实践智慧。
其次,丰厚的理论积淀,会让教师生成一双智慧的眼睛,留意不经意间出现的问题,将问题叙述成有价值的故事,在故事中挖掘研究的价值,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原因,思考其解决的方案措施,敏锐的捕捉到问题的价值性,全面的兼顾学情、教情,找到实践与理论的契合点。同时拥有完备前瞻的教育理论,还可改变“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熟视无睹。会以研究的眼光,围绕教学中生生、师生间发生的或成功的个案,或意外的冲突,从个性的故事里探寻到共性的规律,用理论的普遍性指导教学,从实践的角度解读理论,养成自觉留心观察、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记录故事,交流反思教育思想
课堂上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同事间心得体会的碰撞,与家长的一次携手育生的经历,亦或是一堂有价值的失败的课例,常常是突然而至,一闪而过。如若不及时反思、捕捉,也许仅仅会成为闲聊的“谈资”,会因时过境迁,烟消云散,令人遗憾。同时这些来自实践的问题,有时就像一块水晶原石,必须用反思的利刃打磨、剖光,才能闪烁智慧的光芒。所以我们要学会记录、收集这些原生态的故事或教学中的冲突问题,借助博客、论坛等形式,自觉的凝聚有思想的教育者,形成探究的团队,集思广益,在思维的碰撞中,相互交流,升华认识。
教育叙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要融入叙述者的思考、反思;关注问题发生、解决过程中的体验、感想,这样才能让问题不停留在事实的表面,不过多地依附着教育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和经验的片面性、单一性。通过鼓励教师写作教育叙事,可以将审视问题的视角从“解决”转向“研究”,将“问题解决”向“课题研究”的方向过渡,引领教师才能从“匠”师走向“人”师,让个体的经验具有引领性,理论性,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长此以往,教师也会以研究的心态从事教学,反思教学,用理论的高度指导教学,以教学的实践验证理论的可行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依靠阅读来拓宽研究的深度,运用理论来提升研究的高度,通过教育叙事增加研究的广度,唯如此,才能真正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并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