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策划:小课题撬动区域大发展(二)

(2010-12-23 10:08:46)
标签:

特别

策划

小课题

撬动

区域

大发展

均衡

高效阅读

教育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崛起:小课题撬动区域大发展

很多事都是机缘,也正应了那句话: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程汉杰是,李胜利是,田玉也是。

田玉在北师大读博士课程时就一直在研究作文学评。学,就是学习策略;评,就是教学评价。传统的作文教学里,缺少系统作文学习的方法指导,没有作文教学的体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附属。

早在1995年,田玉就提出“五专分离”的作文教学理论,是指把作文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去建设,成立专门的课程,配备专门的教师,给予单独的课时和评价等。

田玉当时有这个想法,但苦于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平台。2005年,他听到一位朋友介绍“高效阅读”的情况,眼前一亮,感觉“找到组织了”。因为“阅读和写作天生是一家”,是语文教学的两翼,是理论研究的必然方向,也是实践探索的发展趋势。两者走到一起,一切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2008年1月,“高效阅读”与“作文学评”两个课题组联合办公成立语文教研室,统一开展工作。程汉杰任名誉主任,田玉任主任。

此时,随着实验学校一个个建立起来,许多不曾预料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课题组认识到,一所一所的建实验校规模太小不说,还难以形成影响力,发展速度也很缓慢。这一次如何突破?课题组多次开会讨论,最终确定区域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思想转轨,是因为田玉及课题组成员在实践过程发现,只在学校简单地做点课题培训,教师们还是很难掌握课题精髓,必须加大培训力度,手把手地教。在这种情况下,仅经费就成问题。教师培训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提供经费和政治环境保障,也就是说,单一的学术推动是有限的,只有政治、经济、学术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做成事情。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教基一(2010)1号文件],题目是《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要以县级行政区域内率先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在2012年实现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如果说2008年的认识还比较简单的话,那么两年后的今天,课题组的发展顺应国家教育发展,已经走在了前列。

田玉认为,课题实验可以分为3种状态——图纸状态,发动机状态,汽车状态。很多课题还在图纸状态就让老师们来做了,老师们当然不愿意;发动机状态让老师们更感觉累,累在哪里?你让我骑着自行车还要背着发动机跑呀;课题到了汽车状态,再把牌照挂上,把油加满,关键是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怎么开汽车。一边开着汽车上路,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带着我们的学生通往教育的目的地,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

2008年6月之后,课题组不再接受单个学校申请,而是开始联合市、县、区教育局,开展骨干教师或全员培训,走向以教师培训促课题研究实验的道路。

当前大多数地区的教师培训仍然停留在扁平化状态,即典型的“专家来了就讲,讲完一次就走,走了永不再来”,结果是专家走马灯似的来了不少,效果往往一般。

点上的深刻往往大于面上的肤浅,课题组选择了最难做的“纵深式培训”。整个培训历时3年,采用一级培训带动二级培训的模式,3年有计划、有培训、有检查、有评估。其中,一级培训面对面培训时间不少于60个工作日,由总课题组选派优秀教研员(实验教师),基地(学校)选派200至300名骨干教师(分中学组和小学组)在当地手把手、面对面集中参与培训,每学期一轮,每轮中学组和小学组各4至5个工作日,分为7个培训环节,即理论报告、示范课、指导备课、学习课、说课评课、答疑讨论、安排作业等。二级培训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由基地(学校)自行组织参与一级培训的骨干教师进行入校全员培训。每轮培训结束后在总课题组远程教学指导下开展教学实验,连续3年内,远程教学指导累计不少于20个工作日。培训内容包括10个模块,其中阅读4个模块,即高效速读、高效精读、高效解题和阅读现代化;写作3个模块,即作文感知、作文思维和作文技法;写字识字1个模块;综合两个模块,即名师培养和实践考察。

田玉笑着说:“教师培训要做到分子状态。”他举了一个例子,课题组秘书长鲁小宁是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在课题组主要负责远程教学指导,坚持“有问必答,有信必复”,仅2009年8月31日至12月31日,短短4个月,鲁小宁与实验教师的往复信函就达958封,累计40余万字。

2008年7月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课题组联合共建了11个区域教师培训基地,辐射3000多所学校,5000多名教师参加一级培训,带动近5万名教师参与二级培训。培训工作得到了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福建莆田第一阶段37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结束后,无记名调查,教师满意度高达97%。辽宁盘锦的“作文学评”培训,著名教育改革家、盘锦教育局长魏书生先生亲临现场,听完后对田玉说:“你们做的很实在、很有意义!”并欣然应允担任课题组顾问。

培训工作还带出了一大批优秀实验教师,有50多名被总课题组聘为核心教研员,并开始承担教师培训和课程研发工作,为课题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广东茂名一中的李桃老师教学功底扎实,善于捕捉学生心理变化,风格灵活,富有激情,指导学生参加2010年中国青少年语文风采大赛获得团体第一。北京大正学堂的杨红老师初学中医,后“弃医从文”,主讲“高效阅读”,并将中医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技术相融合,短短几年,迅速成长为总课题组全国优秀教师,并成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主讲教师,语言生动活泼,知识传授准确,训练扎实有效,学生进步明显,深受老师欢迎。河南师大附中的周枫琳老师参与成都市青羊区教师培训工作,随机备课,一堂《成都的声音》“作文学评”课,掌声不断。她还带动身边教师成长,指导教师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了一等奖。

走区域化教师培训道路,不仅为课题的良性发展找到了康庄大道,而且带动了区域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内蒙宁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内蒙古宁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60万,现有中小学生约7万人,教师近7000人。近年来,宁城教育依托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总课题组教育资源,坚持“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学校(区域)发展战略,在打造书香校园、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办学水平、形成教育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与实验的教师教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效率意识显著增强,课堂教学面貌大为改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以赵春林老师、吴可发校长为代表的一大批教师(校长)走上了科研型名师(校长)的成长之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乐学、自学、快学,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屡获全国大奖。在不增加教学课时的情况下,仅学生阅读量这一项就远远超过国家课程标准数倍。高考中考成绩显著提高。宁城高级中学还涌现出了内蒙古自治区高考第一名等好成绩;八里罕总校连续3年中考成绩名列第一。

“宁城教育”的重大意义在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以语文学科带动所有学科,促进学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区域)发展之路。“宁城教育”引发全国教育界和中央媒体高度关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盛赞:“宁城教育创造了奇迹。”《光明日报》高级编辑、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著名记者韩小蕙以《用高效阅读改变人生》为题,对宁城教育成果进行了报道。《人民教育》任小艾一行3人也深入宁城采访,2010年第10期发表了近2万字的深度报道:《大漠绿洲》。

 

拓展:课题进入国家课程研发时代

如果说“高效阅读”和“作文学评”的整合是双方的不谋而合,那么,与写字识字的融合便是有意为之。田玉接手课题组的管理工作后,在如何发挥课题在语文教育全方位的引领性上下足了功夫。当课题组成员反映,实验学校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字写得歪歪扭扭时,田玉其实早已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大语文教育”缺之不可。

2010年初,课题组将目光定格在席殊身上。之所以没有选择其他硬笔书法家,是因为很多人只是在教练字、临字贴。而席殊却有自己的课题理论构架,这与课题组设想的识字教学理论构架——“在写字中识字,在识字中写字”如出一辙。课题组寻找的就是有教学体系支撑的写字识字教学,而不是单纯地练字。科学、严谨、规范的教学体系才是课题组所看重的。目前,写字识字、口语综合、对外汉语等课程体系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研发。国家语文课程研发也已纳入计划。

至此,“高效阅读”课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高效阅读,而是走向了阅读、写作、写字一体化的“大语文教育”培训时代和国家课程研发时代。26年来,课题成果已经成为全国最专业的语文教学成果之一,课题组已经成长为全国最活跃的教师发展生态群之一。

谈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田玉表示,要立足语文,多元发展。“始终坚持为一线教学服务,以课题研究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方向,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课题组的目标”。为此,课题组提出了“全心、全程、全方位”的“三全”服务理念,未来3年将新建10个区域教师培训基地,累计建成20个;有1万名教师参加一级培训,带动10万名教师参与二级培训,精心培养100名核心骨干教研员。

田玉的博客上有这样一段话,从中我们似乎可以洞悉一个课题充满生命力和成长性的原因:

我们有一个梦想

面对教育,我们既要有承担历史的职责,也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还要有憧憬未来的梦想。梦想照亮黑暗,教育温暖人心。我想,十年磨一剑是可以的,所以我们要带着做事业的心态开始我们今天的工作,培养人才、扩大组织、积累资源,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多一份从容,少一些浮躁。

语文乃国学之根,百科之母,做温暖人心的语文教育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话题。在长长的跋涉中,我们将同与时俱进的时代及时代风流人物出类拔萃;在沁人的暖流中,我们将与百折不挠的中国及中国教育改革并肩同行。

我们必能成功,因为我们年轻;

我们必能成功,因为我们怀揣梦想;

我们必能成功,因为我们正在成功的路上……

 

手记

记录整个课题发展的历程,是不断求解“高效阅读”课题生命力为何如此旺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记者对中小学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及课程建设了解和认知的过程。

在走访“高效阅读”、“作文学评”总课题组主要成员时,从程汉杰到李胜利,再到田玉和席殊,几代人,20多年的执著追求与坚守,深入挖掘与探索,不断与课堂磨合、融会贯通于日常课堂教学的发展之路,从小课题研究走向教师培训、撬动区域教育均衡大发展之旅,无不透视着、彰显着课题的实用性、传承性、接力性和团队性赋予其自身的活力。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只要改革,就永远在路上。“高效阅读”实际上也是课改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的具体操作中,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新问题。比如,在三十五中听课,当教师接连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正确率时,有个孩子站起来,很兴奋地想要报告自己的成绩时,或许是因为时间关系,老师打断了他。他摇了摇脑袋,晃了晃身子,借机看了看前后左右的同学,带着一种难以解释的笑意,低头坐下去了。从这一系列的表情中,记者知道这个学生的学生热情减弱了,学习的主动性降低了。

这只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细节,老师可能丝毫没有感受到。因为老师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怎么讲课上,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新课改,更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探究等。教师的定位也要向如何帮助学生构架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上转变。把讲授式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展示性课堂,只有这样,才不会令学生失望,才不会因为担心时间不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而打断学生回答问题。所有学生才会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才能张扬个性,才能创新思维。

发现不了不足就难有改进,没有改进就难有进步。“高效阅读”课题正是在不断求证、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学生的心灵……

“高效阅读”课题之所以具备这样的生命力,更在于它的博采众长的精神。“高效阅读”在发展之旅上,把眼光逐渐放远,把镜头慢慢拉长,置身于大语文观背景、大学科背景下,甚至把“高效阅读”的精髓迁移到了其他各个学科!

当然,生命力也来自课堂本身。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重点,教师授课的难点,学生学习的纠结点……课题研究内容始终根植于一线教学,不仅提高了中考、高考学生的阅读成绩,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积淀。阅读让师生们变得自信,变得大气,变得有内涵、有气质。

这样的效果,似乎超出了课题设立的初衷,却是实实在在生命力的源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为课题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