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保华:使人为善、向上是教育的道德目的

(2010-10-25 23:52:00)
标签:

田保华

为善

向上

教育

道德

目的

分类: 专栏·决策者说

 

使人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道德目的,也是判断一种活动或影响是否属于“教育”的道德标准。满足了这种标准的活动或影响,才堪称是“教育”。在校园生活里,如何对学生施加使其为善、向上的影响呢?我们觉得有三种重要途径:

一是获得知识、能力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这几年,在学校层面上,我们一直把对学生施加向善、向上影响的第一种重要途径定位于课堂,即: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过程中获得为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这正是由新课程“育人为本”核心理念所倡导的,是新课程观的要求,是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在课堂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这也正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二是教师群体的言传身教。教育,其实就是一群人领着另一群人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教师群体要引领好学生群体,首先要解决好师德、师风问题。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其次要打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教师精神,催生新型的教师合作文化。教师合作文化的建立,必将带来教师专业生活状态的改变,进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日常教学生活质量;对和谐同伴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为善、向上”的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最低道德底线;教师的一个微笑,改变一个学生,不乏其例。

三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情操陶冶。“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环境中,而且体现在制度和活动中。可以说,学校里处处是课程,无论是学校的环境,还是学校的制度和各项活动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道德情操。学校是有思想、有内涵、有底蕴的教育场所,向他人、向社会展示的应该是它的思想和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校园环境,努力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氛围,应该是每所学校管理者的不懈追求。教育需要一种意境和氛围,其最高境界在于不留痕迹,把这些思想理念凝聚于每栋教学楼或是每处园艺小品中,凝聚于每一项制度和活动中,最终达到和谐之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环境、制度以及活动都是使人为善、使人向上的课程,它们不仅满足了师生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校的群体文明和实施校园文化熏陶的育德功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而真正的教育则必定是使人为善、教人做人、使人向上的。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践行“使人为善、使人向上”的道德教育目的,就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场所、每一个活动、每一项制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为善向上的道德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