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华:对“课程建设”的再认识
(2010-10-19 16:43:51)
标签:
田保华课程建设再认识课改郑州区域教育 |
分类: 专栏·决策者说 |
如何在“课程”二字上做文章?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还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是太“初始阶段”了,但是却很有必要。
第一,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课程”?新的课程观强调,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强调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课程就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换句话说,一所学校有计划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切活动和一切活动的全过程都是课程。学科课程是课程,环境是课程,活动是课程,制度是课程,课堂是课程,教师是课程,学生是课程。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载体。如果不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必须明确课程思想,加强课程建设。学校的课程建设,实质上是一种基于校长课程思想实践的“校本化”建设,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国际课程交流等。校长的课程思想,就是校长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思考、认识、观点和看法。因此,确定适合新课程要求、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前提与基础;加强课程建设,让教师体验、感悟、实践自己的课程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关键和保证。
第三,构筑课程文化,彰显课程魅力。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说,课程文化就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精神产物,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所特有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精神富有与精神成长。明确课程思想,加强课程建设,构筑课程文化,彰显办学特色,应该是每一位中小学校长办学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更应该是每一位中小学校长毕生的办学追求。所以,站在文化变革、文化重构的高度来审视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该是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引领者的中小学校长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校的文化建设,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不管是校长自己,还是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体悟文化的所在,感受文化的力量。另外,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在校长,他们有责任让文化浸润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让文化从高高的神坛走向粗糙的地面,从形式上的虚化走向具体而细微的日常教学生活。
总之,课程建设只有做到让课程绽放生命的活力,让师生生命质量得到提升,让学校文化精神在过程中被锻造,才能真正把学校办成有“灵魂”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