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收放自如”的高效课堂(三)
(2010-10-19 16:40:05)
标签:
打造收放自如高效课堂课堂实录案例山东招远市城北学校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教师:陈少燕
学科:初一语文
学校:山东省招远市城北学校
【案例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优秀作品,主要内容是借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收获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设。
【课堂实录】
生1:故事分为三部分:开始是下定决心爬悬崖,接着是爬上悬崖,最后是在父亲的引导下脱离险境。
生2:故事分三部分,分别是爬悬崖前,爬悬崖中和在父亲的引导下爬下悬崖。
师:(学生的陈述分析,与《教师教学用书》的设计结果有明显冲突,怎么办?我索性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探讨)你们知道吗?专家对故事情节的界定是两部分:冒险和脱险,但是老师感觉你们说的也有道理。
生:(疑惑地望着我)
师:布鲁诺敢于挑战权威,维护真理,确立了“日心说”的地位;陈景润敢于挑战权威“哥德巴赫猜想”,才有了“1+1”的论证。今天我们也来挑战一下专家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师:小组讨论: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哪种更利于复述课文?
(学生进入高涨的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
生:我同意专家的意见,将本文分成两部分。原文中有一句话“我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所以将下文爬悬崖视为冒险,父亲的指导解救视为脱险。这样脉络清晰,便于复述。
生:我不同意分成两部分,它忽略了爬悬崖前犹豫不决的心理变化。
师:为什么要特别点一下此时的心理变化呢?
生1:为了给下文 “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和无法顺利下悬崖做铺垫。
生2: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不能与爬悬崖的冒险相提并论。
生3:我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爬悬崖前——爬悬崖中——爬下悬崖来划分,能抓住线索保障故事的完整性。
生4:我们也同意分成三部分,但最合理的分法是准备冒险——遭遇危险——脱离险境。
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流畅地复述着课文……待大家有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之后,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并且根据几种不同的观点,找到其中共通的线索,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文章的层次,最终统一学生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敢于放——促进课堂生成变为高效教学资源
案例中,对情节划分分歧明显,学生从不同角度的阐述与专家的论断各有千秋。教师放手让学生分辨、辩论,对多角度阅读文本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正是教师的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与专家的思维碰撞,才有了学生思辨性的认识和观点。
善于放——拽住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放手,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保证课堂的主人以阳光的心态爱上自主学习。但也要善于放。“放”的问题太浅,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过深,挫伤了研讨的积极性。要有的放矢的“放”,有准备的“放”,避免学生的思维偏离轨道。案例中,学生总结故事还应包括这件事给予“我”的启示,因此要适时地抓住学生思维的破绽和认知的误区,合理地“收”。
勇于收——凸显教师的主导性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学生讨论的时间长了、教学任务不能圆满完成、目标不能顺利达成的现象。因而必须要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勇于“收”:依据内容安排,调控课堂节奏,敢于喊“停”。
高效地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放”的有序、科学,“收”才能高效、有力。有计划地“放”出去后,一定要高效地“收”回来,将零散的收获连缀成有机的整体,高屋建瓴的指导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运用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放”与“收”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收放自如,才能驾驭课堂;收放有矩,才能建设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