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收放自如”的高效课堂(二)
(2010-10-19 16:38:35)
标签:
打造收放自如高效课堂课堂实录案例江苏省徐州铜山区房村镇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教师:孟敏
学科:小学三年级数学
学校: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郝湾小学
【案例背景】
《年、月、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初次接触这个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时,我借助挂历形象地让学生观察,发现自己从中获得的信息,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关于“年、月、日”的一系列知识。
再次执教《年、月、日》一课时,我重新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课堂实录】
师:(教学伊始,我便抛出问题)有一位小朋友出生在2001年,有谁知道这一年有多少天?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稍顷,班级中大多数同学举起了手。)生1:有365天。
师:(疑惑地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1:(自信地)我看过2001年的年历卡,能从上面计算出这一年的天数。
师:(继续问道)这位同学能算出来,你们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兴趣盎然,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年历卡,或自己研究,或相互之间开展合作探究。在交流汇报时,学生计算的方法丰富多样、无限精彩。其中有的用每月天数相加来计算;有的先将不同天数的月份分类,然后相乘再相加而得,且理由陈述充分,思维清晰。
生3:我曾经在《小学生数学报》上看到“54张牌和365天”的联系,就是每种花色有91点,四种花色共364点,大王、小王合起来算1点,一共有365点。所以,可以用“1+2+3+4+5+6+7+8+9+10+11+12+13=91(天),91×4+1=365(天)”来计算一年的天数。
生4:2001÷4=500余1,根据有余数这一情况,可以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从而知道这一年有365天。(这一出乎意料的方法,完全引入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这位学生继续补充说明)整百年份要能被400除没有余数,这一年才是闰年。
(这样的结果,完全达到了老师未教、学生先会的教学境界,作为教师的我,深为学生广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积淀而欣慰。)
【教学反思】
同一教学内容前后两次不同的教学经历,给我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索。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遵循“观察、发现”的程序教学,整个过程循规蹈矩,学生掌握了“年、月、日“的系统知识,然而却平铺直叙缺少一种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奇异景象。这样的教学,教师紧”收“不放,效果很不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也源于教师观念的封闭。
调整之后的课堂教学,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处于开放境地的学生不失所望地还老师一个惊喜。我立足于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构建、主动生成自己的知识,使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又高效,真正实现了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和提升,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节课中,教师一开始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体现出一种“收”;紧绕问题彰显学生智慧的探索过程,在更大范围内体现出一种“放”;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紧握学习主线的引领与总结,又体现了一种纳百川尽归海的“收”。整个教学过程,正是在这种“收”“放”转换中,完成了学生对未知学习领域的探索。
“收”和“放”是教学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迫切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提高教学素养,正确把握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光“收”不“放”的教学显示出教学的机械和呆板;“放”而不“收”的教学则体现出一种无序和散漫。在“收”中表现出一种集体意志和真知灼见的统一,“放”则赋予个人更大的活动空间、展示的舞台,两者相和优化处理,就会尽得课堂艺术之妙,展现富有魅力的课堂。
在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收放之道”的同时,应该注意一点,反对那种一味求“放”的情形,结果疏远了学习目标,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在“收”与“放”的不断循环往复的探究过程中,去逼近自己探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