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收放自如”的高效课堂(一)
(2010-10-19 16:37:28)
标签:
打造收放自如高效课堂江苏如东县洋口镇古坳中学课堂实录案例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教师:徐剑峰
学科:初三语文
学校: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古坳中学
【案例背景】
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绿》时,我对于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感悟。在“释疑解难”环节,有个学生提出了问题,“‘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这一句中,作者为何要用一个‘流’字?”在肯定了该学生的质疑精神后,我隐隐觉得这个问题颇有价值,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行探讨。
【课堂实录】
生1:“流”让人感觉动作很顺畅,它反映出云在空中行进的速度很快。
生2:“流”让我想到连绵不断的水流,这说明此刻天上的云应该是连成一片的。
生3:流水也有快有慢,像“小桥流水人家”,那就是极为舒缓的。
生4:“流”字让我联想到涓涓细流,天上的云絮此时应是非常纤薄。
生5:对,天上的云层应该不是很厚,否则就“流”不动了。
……
师:(我忽然发现,学生的回答不能算错,但从这过程来看似乎有“跟风”的嫌疑,学生前面回答的内容,总是毫无例外地对后面的学生产生影响……整个问题的的探讨不知不觉地跑偏了。可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不能任由他们“信口拈来”地“畅谈”自己的理解了,于是马上插话)大家都能由“流”字入手,来想象云的状态,方向是对的,但更应从“流”的表征来揣摩表述出云的特点以及它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稍加思索后,便有学生举手回答了。)
生1:一个“流”字让人感觉轻盈而欢快,表现出了云淡风轻的环境特点。
生2:“流”让人联想到清澈而透明的水,这就写出了此刻天上云的特征,同时也呼应了前面的“微微”二字。
……
师:(显然,经过我及时的收拢、纠正,学生的思维已经回到正途上来了。然而,这似乎和作者着力表现的梅雨潭没有太多关系?于是,继续追问)这句话跟作者笔下的梅雨潭有什么关系吗?
生3:(思考了一会儿)“流”字所表述出的云优雅的动态很好地烘托了作者欣赏梅雨潭时闲适的心境,并且云“流”的动态也与他眼前泻下深潭的瀑布相吻合。(他停了一下,又按耐不住激动地说)而且,从前文内容可知,作者此时已经由上而下,来到最底下的梅雨潭,所以他所看到的云很可能是其在潭水中的倒影。由于水面波光粼粼,因而水中的云就有了动感,就好像是在流动了……
【教学反思】
我们的课堂应该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学生。比如“释疑解难”环节的设置,便于就个体的问题,进行共同的讨论。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过程中,我敢于“放”,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同时保持一定的耐心,不要急于“收”。
然而,我也清醒地看到,在不断地“放”之下,学生有时不一定能准确把握问题,所以我马上“收”回他们的思路,及时拨正他们的航向。
同时,我也适时地发问,将学生思维的触角,放到更为广阔的全文范围内继续延伸。这样张弛之间,学生的思维便有了质的飞跃,终于道出那令人称奇的答案。
就整堂课来看,应该坚持开放的格局,只要学生没有岔开主题或悖于主题,教者就不宜插手过多。在具体环节或问题上,教者要“实时监控”,运用“放”“收”之法调控课堂。“放”时给足时间,留有空间;“收”时不宜过紧,指明方向。这样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我们的课堂才会活跃而有成效。
打个比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像放风筝,教师既要放手让风筝回归浩瀚的天空,也要将风筝的线抓在手中,适时收线,不能“放任自飞”。就在这样一放一收中,我们的课堂就形成了一种张力,能既保持思维飞翔的高度,又不至于偏离了正确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