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课堂教学的“动静之道”(一)

(2010-10-19 16:31:16)
标签:

探寻

课堂

教学

动静之道

安徽

铜都

双语学校

教育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讲述者:韩道怀 汪宣意

单位:安徽省铜都双语学校

 

实践“动静之道”

文学作品中动静结合的画面、影视作品中动静穿插的镜头往往都令人遐思、让人玩味,而课堂上的动静有度则能够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为它充分彰显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课堂生动的具体体现,是课堂走向高效的必然途径。

中学语文课本经典篇目《藤野先生》导学流程的推进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课堂“动”“静”结合、“动”“静”有度带来的课堂生动、课堂高效。

 

[场景1]“静中有动”的自研自探环节

在“自研自探环节”中,导学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静心地“独学”:自主钻研教材,利用工具书和文后注释正音释词;思考藤野先生与相识和相处中的哪几件事?并做好“随堂笔记”;再去探究行文中的明线和暗线,如有疑难,做好标记,留待合作学习时去加以解决。

在整个学生自研过程中,课堂呈现出了这样的面貌:教室里静悄悄的,偶尔有学生翻过书页的声音轻轻响起,学生们自研特别认真:他们一会儿凝思聚想,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喜形于色,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然。而这种场面上的“静”其实又包含着“动”——每一名学生都在动脑、动手,在思考,在书写。

 

[场景2]“全员参与”的“合作探究环节”。

在“合作探究环节”中,课堂则又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面貌。老师的一声口令仿佛一颗跌落深潭的巨石,刚才宁静的教室一下子沸腾了,学生们都立刻带着各自的自研成果投入到互动当中,但教室里并不乱,因为他们严格按照导学案的指引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互动。

首先是“对学”,这时候,只见教室里学生们两两聚在一起,旁若无人地交流着、争论着,那份异常认真的面孔实在是美丽极了。

接下来,刚刚还两两聚在一起的学生散开之后很快又聚集成了几组——他们在“群学”了。这时候,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组员们集中精力和智慧交流“对学”中无法解决的难点、没有确定的疑点。他们面红耳赤的争论、慷慨激昂的陈述、刁钻睿智的反驳、咄咄逼人的追问把每个人的思考都引向了深入……

 

[场景3]“动中含静”的“展示提升环节

“展示提升环节”成了整堂课的高潮。各大组上台展示的同学争先恐后,或板书,或口述,或边讲述边板书,或表演(说笑逗唱、模拟),等等,形式多样,创意不断,而且都围绕着文本中的知识点加以落实、适当拓展。此刻,整个课堂上笑语不断,掌声不绝,充盈着愉悦热烈的气氛,再间或伴有老师适时的追问、适当的点拨、适度的总结和提升,课文中行文的明线和暗线找到了,至此,全文的中心思想也就一目了然,所有的疑难都会化为乌有,而学生则在轻松愉悦中学会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如果以为“展示提升环节”中就全是“动”就错了,因为在某组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是很“静”的,他们都在屏气凝神地关注着正在进行的展示,可他们的脑子又在飞快地“动”着:怎样点评、质疑、纠错或者补充呢?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想到呢……

 

感悟“动静之道”

“场景1”中“静中有动”的学习不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全体学生自学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厚积薄发,为接下来的合作、探究学习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场景2”和“场景3”中主要以“动”为主,从而让“对学”、“群学”和“展示”环节充分发挥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让真正需要的讨论淋漓尽致,让学习成果的展示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精彩展现。

不动起来的车子是无用的,“静”不下来的车子则是可怕的;“动”不起来的球队是令人憋气的,“静”不下来的球队则是令人放心不下的,深得“动”“静”之妙方有不俗表现,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同学间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这种“动”“静”结合的场景正是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效果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