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华:班级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0-10-04 18:20:28)
标签:
田保华班级均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必然选择教育 |
分类: 专栏·决策者说 |
“择班”,是当前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学校时常遇到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校管理中一些“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做法所致。它所反映的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校内班级均衡问题。
所谓班级均衡,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获得成功的发展。如果把区域教育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学校就是构成机体的组织,班级则是细胞。细胞是生命体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完成生命功能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组成生命的基础。只有细胞的健康发育,才会有组织和生命体的鲜活与健康。因此,只有班级的均衡发展,才能最终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应该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均衡分班,实现生源均衡,满足师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三是构建道德课堂,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业共同进步。
均衡生源,平行分班,实现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心理安全和心理平衡,满足师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理论,只有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满足了心理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等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之后,才会融入集体,热爱集体,从而产生维护集体荣誉的冲动与行为。任何以“对学生负责”、“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之名,行分“重点班”之实,人为地把学生和教师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都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从而失去积极向上的心理基础。因此,均衡生源,平行分班,是实现班级均衡的前提和基础。均衡分班,不仅仅以学生的学业程度为依据,而且应包括家庭背景、品行基础以及男女比例等等,都是必须参考的重要因素。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所谓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在共同的班级学习、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精神富有和精神成长。她是班级的“灵魂”所在,班主任应该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精神”作为其工作的第一要务;各学科任课教师也应该把自己当做任课班集体的一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生自己更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培育优良的班风,形成班级道德,对于实现班级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道德课堂,创新学习方式,实现不同水平学生学业的共同进步。学生在学校期间80%的时间生活是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变讲学者为导学者,做学生学习的助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解读课程标准的能力和构建道德课堂生态的能力。在实现“一个转变,两个提升”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课堂,构建道德课堂生态。
班级均衡,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课堂质量均衡提升的重要前提。在促进区域教育这一“生命体”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促进生命体最小组成单位——“细胞”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选择,以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建设好每一个班级,提升每一个课堂,发展每一个学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目标,让区域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