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芝:“郑州变法”为教育均衡探路
(2010-09-22 10:22:08)
标签:
郑州变法教育均衡探路山东鄄城临濮乡中学教师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8月18日,《中国教师报》以《郑州变法》为题,用8个整版重磅推介了郑州市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制度创新的实践纪实,读来令人感叹,也让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之振奋。笔者虽没有亲见亲历这场“变法”,但从报道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郑州教育通过五大举措,对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给与了先期的积极探索,他们是《纲要》精神的真正践行者。
教育的均衡包含硬件均衡和软件均衡两个方面。硬件的均衡,通过政府投资等方式容易实现,而软件的均衡,则主要是指师资的均衡、班级和课堂的均衡。
郑州市通过开展“学区制”试点,即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学区内学校实行实质性联合办学,互派师资、统一教学、资源共享。学区制打破了传统的“资源固化”观念,树立了开放的大教育观,成为打开学校“壁垒”,推进教育均衡的一把金钥匙。
在破解择校难题方面,郑州市又“均贫富”,学生通过“抓阄”的方式,按照成绩、男女比例被均衡分配到各个学校,使生源均衡地分入各类学校,消弭了原先的生源大战。同时,该市还实行“一人双岗”,打通城乡人才使用通道,让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更全面、更深入。
另外,教育资源的再整合以及确立“督县”模式,也成为促进当地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
更为可贵的是,郑州市以道德课堂建设为切入点,将区域均衡落实到课堂这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微观层面,提出“课堂均衡则教育均衡”的观点,确实是切中要害,也更值得我们这样的一线教师反思。因为,区域教育的均衡,关系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人,而教师,正应该从课堂均衡做起,为教育的大均衡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鄄城县临濮乡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