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首次纳入小学规范化指标
(2009-04-21 19:28:03)
标签:
减负小学规范化指标适宜规模办学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北京力争2012年实现小学“适宜规模”办学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4月16日小学规范化建设“走进海淀”展示活动中透露,两至三年内,北京各区县将完成超大规模小学向适宜规模办学的转变,力争2012年实现小学“适宜规模”办学。同时,“增效减负”正成为小学规范化建设的新指标。
据了解,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于2007年10月启动,是继初中规范化建设工程之后北京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小学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力争2012年实现全市小学布局合理、“适宜规模”办学。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的规定,小学“适宜规模”,即每校不超24个班,每班人数不超40人。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仍存在着超规模办学的小学,有的学校甚至超过30个班。按北京市教委的要求,所有新建小学必须严格按办学条件标准建设,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每个年级不超4个班,每班不超40人。已存在的超规模办学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促其“适宜规模”办学。
同时,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作业量不超1小时。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9月开始执行的学生“减负”新规,将被纳入到小学规范化建设中,如果学校违反相关规定,将被视为规范化建设不达标。
据悉,海淀区对学生的每天作业量、在校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在去年一项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74%的学生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认为所在班级进行集体补课的小学生仅有8.56%,减负效果明显。该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区通过持续深入开展课堂有效性实践与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力求“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