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均衡 谋幸福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记 者:实行自主排课实验以来,您认为人大附中在教育实验体中起到怎样的的作用呢?
刘彭芝:可以说,人大附中师资力量雄厚,管理规范,教科研水平高,具备自主安排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能力,也有责任指导北航附中和人大附中分校进行高中新课程自主实验;同时北航附中和人大附中分校也具备在我校指导下自主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基础。学校在指导、引领,同时利用优势资源推动兄弟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是作为示范校的责任,这也是我校在推动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方面的一种努力。我们希望通过实验能及时总结经验,为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贡献微薄之力。
记
者:我们注意到,人大附中在新课改中,将构筑师生的幸福人生作为一种追求目标,您如何解读这种追求?
刘彭芝:高中新课程改革赋予基础教育更多、更新、更丰富的内涵。不仅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大附中一直以来更是这样做的,希望通过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发展倾向和不同发展程度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这样,他们人生的幸福便在这里开启;而课改也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更是教师发展的平台。教师不断获得专业上的提升,获得教育的成功,也会逐渐感受到从事教育的乐趣和幸福。当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形成,我们追求的教育幸福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记 者:学校在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方面,提到了“二度开发”,如何理解呢?
刘彭芝:现在高中课改有一个课程标准,却在使用多种教材版本。我们提出教师要树立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意识,引导他们进行“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版本)的比较研究,融通使用北京市规定的相关学科的两种教材,提高对教材的“再开发”能力,从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当然,教师还要树立反思意识。反思是合格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环节与途径;通过校本研修制度的落实与强化,形成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和共享智慧的机制,形成民主、自由、开放、反思的研究氛围;用科研指导实践,使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统一,使我们的教学不仅有效,而且高效。教师还要在课程改革中投入时间与精力,运用智慧与勇气,探索一种新的成长方式,尝试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在实现自身教育理想的同时,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